我国公务员身份退出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8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8-19页 |
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本研究的重要概念 | 第19-20页 |
·公务员 | 第19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 | 第19页 |
·退出途径 | 第19页 |
·辞职 | 第19-20页 |
·辞退 | 第20页 |
·退休 | 第20页 |
·开除 | 第20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1-22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页 |
·社会行动理论 | 第22-23页 |
3 我国公务员身份退出的障碍 | 第23-30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的法律及制度障碍 | 第23-24页 |
·规范公务员身份退出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3页 |
·支持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社会保障不配套 | 第23页 |
·保障公务员身份退出后的再就业障碍 | 第23-24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组织管理障碍 | 第24-27页 |
·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滞后 | 第24页 |
·公务员退出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24-25页 |
·公务员流动机制不能与市场经济有效联动 | 第25-26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的“逆淘汰”现象 | 第26-27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社会文化障碍 | 第27-28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后的社会认同度偏低 | 第27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后的公共关系不规范 | 第27-28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阻碍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4 国外公务员身份退出管理的经验与借鉴 | 第30-34页 |
·美国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管理 | 第30-31页 |
·法国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管理 | 第31-32页 |
·日本公务员身份退出的管理 | 第32页 |
·国外公务员身份退出管理的借鉴意义 | 第32-34页 |
5 完善我国公务员身份退出管理的对策 | 第34-43页 |
·建立健全公务员身份退出法律体系 | 第34-36页 |
·健全公务员身份退出的法律法规 | 第34-35页 |
·建立完善的公务员身份退出辞职辞退办法 | 第35-36页 |
·不断完善公务员身份退出组织管理 | 第36-39页 |
·改进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 | 第36页 |
·实行公务员身份退出的激励制度 | 第36-38页 |
·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 | 第38页 |
·健全公务员退休离职制度 | 第38-39页 |
·健全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 | 第39页 |
·公务员身份退出社会文化环境重塑 | 第39-41页 |
·建设宽容的社会文化 | 第39-40页 |
·加强退出后公共关系建设 | 第40页 |
·不断提升退出后社会服务水平 | 第40-41页 |
·完善公务员身份退出监督制度 | 第41-43页 |
·建立公务员退出后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41页 |
·建立公民参与的监督渠道 | 第41-42页 |
·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 | 第42-43页 |
6 结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A. 《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暂行规定》 | 第49-51页 |
B. 《国家公务员被辞退后有关问题的暂行办法》 | 第51-52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2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