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 创新点及难点 | 第15-17页 |
1. 关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探讨 | 第16页 |
2. 关于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 第16页 |
3. 探讨了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 第16-17页 |
一、 心理疏导的含义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7-21页 |
(一) 心理疏导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 | 第18-21页 |
1. 二者工作方式的内在联系性 | 第18-19页 |
2. 二者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 第19页 |
3. 二者功能上的互补性 | 第19-21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内容及重要性 | 第21-34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内容 | 第21-31页 |
1. 思想障碍的疏导 | 第21-27页 |
2. 个人行为的疏导 | 第27-31页 |
(二)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 第31-34页 |
1.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2页 |
2. 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32页 |
3. 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 第32页 |
4.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体现 | 第32-33页 |
5. 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意义 | 第33-34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4-42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1. 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 | 第34-35页 |
2. 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 第35-36页 |
3. 高校运用心理疏导后收效甚微 | 第36-37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1. 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到心理疏导的运用 | 第37-39页 |
2. 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知识贫乏,疏导不当 | 第39-40页 |
3. 大学生对心理疏导观念上认同,行为上不认同 | 第40-42页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的具体策略 | 第42-54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 第42-44页 |
1. 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 第42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与情感互动相结合 | 第42-43页 |
3. 心理疏导与塑造良好个性相结合 | 第43页 |
4. 集体的思想教育与个别的心理疏导相结合 | 第43-44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 第44-48页 |
1. 完善心理疏导方式 | 第44-45页 |
2. 构建校园心理疏导环境 | 第45-46页 |
3. 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心理疏导师资队伍 | 第46-48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运用策略,合理疏导 | 第48-52页 |
1. 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切入点进行疏导 | 第49页 |
2. 把握时机,因势利导 | 第49页 |
3. 营造良好心理认知氛围 | 第49-50页 |
4. 运用正确的疏导方法 | 第50-51页 |
5. 运用技巧,科学疏导 | 第51-52页 |
(四) 高校大学生自身要改变观念,乐于进行心理疏导 | 第52-54页 |
1. 抛弃对心理疏导的主观“偏见” | 第52-53页 |
2. 克服心理障碍,勇于接受心理疏导 | 第53页 |
3. 将心理疏导视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