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有情的台湾--当代台湾“抒情传统论”研究综论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2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页
   ·研究现状第9-10页
     ·海外研究谱系第9-10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0页
   ·选题的创新之处第10-12页
1 抒情传统的文化渊源第12-22页
   ·抒情传统论的理论起点第12-13页
   ·比较语境下抒情传统理论的提出——陈世骧的抒情特质理论第13-17页
     ·诗的原始观念第15-16页
     ·“兴”的抒情性第16-17页
   ·郑毓瑜的抒情传统渊源说第17-22页
     ·诗意的自觉第18-22页
2 抒情传统论的开启发展第22-32页
   ·抒情传统论的另种开启——《古诗十九首》第22-26页
     ·高友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自省美典第22-24页
     ·柯庆明从《古诗十九首》看中国诗歌发展第24-26页
   ·台湾的旗帜理论——高友工的中国抒情美学概说第26-32页
     ·抒情美典的现代形态第26-27页
     ·抒情美典的三个层次——共时性第27-29页
     ·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历时性第29-32页
3 抒情传统下的自我第32-40页
   ·抒情自我下的情景交融——蔡英俊的抒情意象论第32-34页
   ·现实困境中的抒情自我——吕正惠现实下的抒情传统论第34-37页
     ·内敛与孤绝——传统文士的内心世界第35-36页
     ·叹逝:物色与缘情第36-37页
   ·抒情自我的原型——张淑香的“抒情传统”观第37-40页
4 抒情传统的现代性第40-44页
   ·有情的历史——王德威的抒情传统现代性第40-41页
   ·抒情传统与台湾现代社会的融合第41-44页
     ·戏曲: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第41-43页
     ·电影:侯孝贤和他的抒情小电影第43-44页
结束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刘师培的文学观研究
下一篇:历史合力中的经典文论--《人间词话》文化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