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 ·副猪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病理学 | 第13页 |
| ·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 ·实验性感染 | 第14-15页 |
| ·诊断 | 第15-16页 |
| ·流行病学 | 第16-17页 |
| ·控制 | 第17页 |
| ·CDT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CDT的分子结构 | 第19页 |
| ·CDT的生物学活性 | 第19-20页 |
| ·CDT各亚基的作用 | 第20-21页 |
| ·CDT在细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小结及应用前景 | 第22-24页 |
| 第2章 副猪嗜血杆菌细胞致死膨胀毒素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24-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 ·菌株、细胞与质粒 | 第24页 |
| ·主要酶及试剂盒 | 第24页 |
| ·主要培养基及其配制 | 第24页 |
|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 第24-25页 |
| ·引物 | 第25页 |
| ·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 ·PCR扩增cdt基因 | 第26页 |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26-27页 |
| ·目的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7页 |
| ·目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27页 |
| ·包涵体蛋白的提取 | 第27页 |
| ·细胞毒性试验 | 第27-28页 |
| ·豚鼠试验 | 第28页 |
| ·本动物试验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 ·cdt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28-29页 |
| ·重组表达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第29页 |
| ·原核表达毒素的SDS-PAGE检测 | 第29-31页 |
| ·原核表达毒素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31页 |
| ·目的蛋白表达形式的确定 | 第31页 |
| ·CDT致靶细胞膨胀 | 第31-33页 |
| ·CDT致豚鼠组织损伤和细胞病变 | 第33页 |
| ·CDT致本动物死亡 | 第33页 |
| ·CDT致死亡猪组织细胞病变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3章 副猪嗜血杆菌cdt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 第36-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 ·菌种和质粒 | 第36页 |
| ·主要酶、试剂(盒)及仪器 | 第36-37页 |
| ·培养基和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 ·引物 | 第37-38页 |
| ·cdt基因簇信息 | 第38页 |
|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 ·cdt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PCR扩增 | 第38-39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9页 |
| ·副猪嗜血杆菌无细胞抽提物的制备 | 第39页 |
| ·副猪嗜血杆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页 |
| ·副猪嗜血杆菌的电转化 | 第39-40页 |
| ·cdt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cdt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的扩增 | 第41-42页 |
| ·重组质粒pSHK_4TS-cdt-up-down的酶切鉴定 | 第42-43页 |
| ·cdt基因单交换菌株的筛选 | 第43-44页 |
| ·cdt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63页 |
| 已发表文章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