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理由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国外媒介生态研究综述 | 第12页 |
·国内媒介生态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第一章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关照 | 第17-23页 |
·媒介生态学的定义 | 第17-18页 |
·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 | 第18-19页 |
·媒介生态学相关理论阐释 | 第19-23页 |
·媒介生态系统 | 第19页 |
·媒介生态因子 | 第19-20页 |
·媒介生态位 | 第20-21页 |
·媒介种群 | 第21页 |
·互惠共生关系 | 第21-22页 |
·媒介生态城堡 | 第22页 |
·绿色媒介生态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发展概述 | 第23-31页 |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23-28页 |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竞争传播特点 | 第28-31页 |
·明晰的频道受众定位 | 第28页 |
·直播形式运用普遍 | 第28-29页 |
·演播室访谈受青睐 | 第29页 |
·利用活动扩张影响力 | 第29页 |
·专业化追求和大众化选择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媒介生态环境分析 | 第31-47页 |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外生态环境分析 | 第31-35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政治生态环境分析 | 第31-32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经济生态环境分析 | 第32-34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内生态环境分析 | 第35-44页 |
·电视财经频道节目播出时间分析 | 第35-39页 |
·电视财经频道栏目设置上的分析 | 第39-40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受众资源分析 | 第40-41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信息资源分析 | 第41-42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广告资源分析 | 第42-43页 |
·电视财经频道的人才资源分析 | 第43-44页 |
·电视财经频道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循环互动 | 第44-47页 |
·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循环互动的正作用 | 第44-45页 |
·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循环互动的负作用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媒介生态行为分析 | 第47-54页 |
·物种互相竞争分析 | 第47-50页 |
·种内竞争:电视财经频道之间的竞争 | 第47-49页 |
·种间竞争:电视财经频道与非电视财经频道竞争 | 第49-50页 |
·物种共生需求分析 | 第50-51页 |
·电视财经频道、广告商和受众的共生需求 | 第50页 |
·节目与频道品牌的共生需求 | 第50-51页 |
·物种的自我进化功能分析 | 第51-54页 |
·自我平衡功能 | 第51-52页 |
·自我进化功能 | 第52页 |
·自我清洁功能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的未来之路——构建绿色生态媒介 | 第54-62页 |
·打造高效低耗有序的媒介管理机制 | 第54-56页 |
·节目高效的日常管理 | 第54-55页 |
·人员高效的管理体系 | 第55-56页 |
·资源合作的快速高效 | 第56页 |
·进一步完善电视财经频道的市场运作机制 | 第56-59页 |
·提高电视财经频道的整体营销能力 | 第56-58页 |
·电视财经频道衍生产品的开发 | 第58页 |
·完善产业链,挖掘频道二次价值 | 第58-59页 |
·构筑电视财经频道的“绿色生态城堡” | 第59-62页 |
·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 | 第59页 |
·电视财经频道生态城堡的构想 | 第59-62页 |
第六章 我国电视财经频道生态发展策略分析—以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为例 | 第62-72页 |
·生态位分化,寻求频道发展新空间 | 第62-67页 |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时空生态位分析 | 第62-64页 |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功能生态位分析 | 第64-67页 |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的营养生态位分析 | 第67页 |
·立体式营销,整合频道生态资源 | 第67-69页 |
·跨媒介整合集团资源,共享品牌资源 | 第68页 |
·多重复合盈利,产生协同产业链价值 | 第68-69页 |
·物种进化,专注财经专业发展 | 第69-70页 |
·节目的专业定位 | 第69页 |
·保证及时快速的报道 | 第69-70页 |
·打造财经频道黄金时段,抓住白天时段和周末空间 | 第70页 |
·完善生态链,构建电视财经频道骇客帝国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