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引言 | 第12-3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国内外关于“公交移动电视”研究的差异和原因分析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差异 | 第14-15页 |
·原因分析 | 第15-16页 |
·国内主要文献的研究焦点和成果 | 第16-27页 |
·期刊文献成果 | 第16-23页 |
·学位论文成果 | 第23-25页 |
·与论文研究相关专业书籍及研究焦点 | 第25-2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7页 |
四、本文逻辑结构 | 第27-30页 |
五、创新点和不足 | 第30-31页 |
第一章 公交移动电视及其发展现状 | 第31-46页 |
·公交移动电视概述 | 第31-39页 |
·基本概念 | 第31-33页 |
·公交移动电视 | 第31-32页 |
·媒体产业化 | 第32页 |
·产业运营 | 第32-33页 |
·公交移动电视的实现方法 | 第33-34页 |
·公交移动电视的关键技术 | 第34-37页 |
·公交移动电视的主要特点和形式 | 第37-39页 |
·传播媒介的伴随性 | 第37-38页 |
·传播环境的封闭性、强制性 | 第38页 |
·受众的流动性、指向性 | 第38-39页 |
·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及时性、短小性 | 第39页 |
·国内外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 | 第39-43页 |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 | 第39-42页 |
·国外公交移动电视发展状况 | 第42-43页 |
·发展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意义 | 第43-46页 |
第二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环境与市场分析 | 第46-75页 |
·公交移动电视的PEST分析 | 第46-53页 |
·政策环境 | 第46-48页 |
·经济环境 | 第48-50页 |
·社会文化环境 | 第50-51页 |
·技术环境 | 第51-53页 |
·公交移动电视市场解读 | 第53-75页 |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目标市场 | 第53-71页 |
·受众市场 | 第53-57页 |
·广告客户市场 | 第57-71页 |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链 | 第71-75页 |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链的构成 | 第71-73页 |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链的开拓路径 | 第73-75页 |
第三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方式 | 第75-99页 |
·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要素 | 第75-80页 |
·技术研发 | 第75-76页 |
·内容生产 | 第76页 |
·市场定位 | 第76-77页 |
·竞争壁垒 | 第77-78页 |
·风险控制 | 第78-79页 |
·营销策略 | 第79-80页 |
·公交移动电视常见的商业运营方式 | 第80-99页 |
·三位一体:世通华纳运营模式 | 第80-86页 |
·专业技术起家,迅速占领市场 | 第80-81页 |
·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 | 第81-85页 |
·广告运营 | 第85-86页 |
·术业专攻:华视传媒运营模式 | 第86-93页 |
·急速成长,突破重围 | 第87页 |
·术业专攻,拔高战略 | 第87-93页 |
·媒体嫁接:巴士在线运营模式 | 第93-99页 |
·巧接央视媒体,整合各方强势资源 | 第93-94页 |
·注重融资,多元业务运营 | 第94-96页 |
·大力开发品牌运营 | 第96-99页 |
第四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化运营的主要问题 | 第99-117页 |
·文化政策环境的限制 | 第99-101页 |
·新媒体产业的大环境受限 | 第99-100页 |
·公交移动电视的政策约束 | 第100-101页 |
·电视节目内容品质欠佳 | 第101-104页 |
·节目内容丰富却不“新” | 第102-103页 |
·节目时效致命点“滞后+重复” | 第103页 |
·缺少新媒体应有的“互动性” | 第103-104页 |
·无线移动传输技术不够成熟 | 第104-105页 |
·技术标准未统一 | 第104页 |
·技术硬件的不成熟 | 第104-105页 |
·设备提供商的消极生产 | 第105页 |
·广告客户市场吸引力不足 | 第105-109页 |
·公交移动电视现实的传播效果 | 第105-107页 |
·噪音干扰 | 第106页 |
·广告内容产品缺乏吸引力 | 第106-107页 |
·受众市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 | 第107-108页 |
·受众类型不确定性 | 第108页 |
·受众心理多样性 | 第108页 |
·终端产品单一,自媒体的潜在市场危机 | 第108-109页 |
·运营模式局限,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 | 第109-113页 |
·运营模式局限,产业难于规模化 | 第109-110页 |
·盈利模式单一 | 第110-111页 |
·产业链发展不够成熟 | 第111-113页 |
·上游设备供应商无序竞争 | 第111-112页 |
·与内容生产部门沟通不够 | 第112-113页 |
·产业链下游缺失 | 第113页 |
·产业链各环节盈利分配未成体系 | 第113页 |
·品牌运营的缺失 | 第113-117页 |
·品牌差异化运营不明显 | 第114-115页 |
·没有特色的“品牌”标识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 第117-149页 |
·改善产业政策环境,政府主控转为积极扶持 | 第117-120页 |
·市场准入政策需持“放开”态度 | 第117-119页 |
·政府职能:主控转为积极支持 | 第119-120页 |
·贴近受众和客户,拓宽经营服务领域 | 第120-129页 |
·“亲民”节目,制作公交专属电视 | 第120-123页 |
·“专业”广告,借鉴Facebook广告业务服务方式 | 第123-125页 |
·最重要的是“二次销售”的首次销售获益者——受众 | 第123-125页 |
·公交移动电视最终的目标——广告主 | 第125页 |
·摆脱“电视”媒体束缚,巧增“移动”业务 | 第125-128页 |
·注重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储备专业人才 | 第128-129页 |
·探索产业运营新模式,拓宽和延伸产业链 | 第129-136页 |
·选择“增值服务”,坚持“互动”运营模式 | 第129-131页 |
·借助“三网融合”,组建合作联盟 | 第131-133页 |
·构筑成熟产业链,强化竞争力 | 第133-136页 |
·注重媒体品牌建设,提升良好传媒形象 | 第136-144页 |
·品牌标识和宣传语 | 第136-138页 |
·内容品牌建立 | 第138-141页 |
·电视节目的品牌建立 | 第138-140页 |
·广告的品牌建立 | 第140-141页 |
·宣传片的品牌意义 | 第141页 |
·品牌活动 | 第141-142页 |
·品牌延伸 | 第142-144页 |
·增强风险意识,采取高质应对策略 | 第144-149页 |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面临的潜在风险 | 第144-146页 |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运营应采取的高质规避策略 | 第146-149页 |
·政策风险的减少 | 第146-147页 |
·市场风险的分散 | 第147-148页 |
·运营风险的降低 | 第148-149页 |
结语 我国公交移动电视产业的前景 | 第149-151页 |
案例分析: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调查 | 第151-168页 |
一、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业态概况 | 第151-152页 |
二、长沙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市场调查数据 | 第152-158页 |
·受众问卷调查结果 | 第152-155页 |
·公交移动电视播出实地调查情况 | 第155-157页 |
·华视传媒长沙分公司相关节目编排调查 | 第157-158页 |
三、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的主要问题 | 第158-161页 |
·信号传输技术不够成熟 | 第158页 |
·节目内容欠“新”意,品质不高 | 第158-159页 |
·运营模式单一,传统电视广告承袭严重 | 第159-160页 |
·媒体产业品牌打造意识弱 | 第160-161页 |
四、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的发展对策 | 第161-168页 |
·加强与政府合作,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 第161-162页 |
·内容为王,开创视觉新媒体 | 第162-163页 |
·开发多元业务,拓宽运营模式 | 第163-165页 |
·增强品牌意识,创立特色星城公交媒体 | 第165-167页 |
·加强产学合作,提供技术专业人才 | 第167-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3页 |
附录1:长沙公交移动电视产业运营案例受众调查问卷 | 第173-175页 |
附录2:华视传媒长沙分公司相关节目编排表 | 第175-180页 |
致谢 | 第180-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