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超长桩工作特性研究 | 第11-13页 |
·群桩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群桩沉降计算 | 第14-18页 |
·沉降预测方法 | 第18-21页 |
·主要工作和技术线路 | 第21-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2章 深厚软土区超长桥梁桩基长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 第23-49页 |
·概述 | 第23页 |
·试验工点概况 | 第23-26页 |
·试验工点概况 | 第23-25页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现场试验方案 | 第26-38页 |
·桩身应变测试 | 第26-30页 |
·桩身压缩量测试 | 第30-34页 |
·桩间土压缩变形测试 | 第34-35页 |
·桩端下土层压缩变形测试 | 第35-37页 |
·桥墩基础沉降监测 | 第37-38页 |
·长期监测结果分析 | 第38-46页 |
·桩身压缩变形 | 第38-40页 |
·桩间土压缩变形 | 第40-41页 |
·桩端下土层压缩变形 | 第41-46页 |
·沉降控制效果评价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3章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第49-63页 |
·概述 | 第49页 |
·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 第49-56页 |
·弹性理论法 | 第50-51页 |
·实体深基础法 | 第51-53页 |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 第53-56页 |
·典型桥墩沉降计算对比分析 | 第56-62页 |
·实体深基础法 | 第56-59页 |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 | 第59-61页 |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群桩基础变形特性数值分析 | 第63-80页 |
·概述 | 第63页 |
·FLAC3D软件计算原理和方法 | 第63-68页 |
·FLAC3D简介 | 第63页 |
·FLAC3D计算原理 | 第63-64页 |
·本构模型 | 第64-67页 |
·接触面 | 第67-68页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68-73页 |
·计算区域的选择 | 第68-69页 |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69-70页 |
·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70-72页 |
·荷载工况模拟 | 第72-73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3-79页 |
·地基应力场和位移场 | 第73-75页 |
·桩身轴力分布 | 第75-76页 |
·群桩基础变形及群桩效应分析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基于成长曲线的变权重组合沉降预测 | 第80-105页 |
·概述 | 第80页 |
·S型成长曲线模型基本理论 | 第80-86页 |
·LOGISTIC模型 | 第81-83页 |
·GOMPERTZ模型 | 第83-84页 |
·VERHULST模型 | 第84-86页 |
·变权重组合预测基本理论 | 第86-88页 |
·模型的提出 | 第86-87页 |
·权重的计算 | 第87-88页 |
·程序研制 | 第88-95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88-89页 |
·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分析 | 第89-91页 |
·建模过程 | 第91页 |
·程序框图 | 第91-92页 |
·程序功能和特点 | 第92-93页 |
·程序使用步骤及方法 | 第93-95页 |
·程序验证和应用 | 第95-104页 |
·路基工点 | 第95-101页 |
·桥梁工点 | 第101-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展望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