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选题的来源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本研究的取向 | 第17页 |
·研究路径与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2020年的工程师》作为构建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的文本 | 第18-26页 |
·报告的形成背景提出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的设计诉求 | 第19-21页 |
·报告的形成目的回应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的设计诉求 | 第21-22页 |
·报告构建的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 第22-26页 |
第3章 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及其结构 | 第26-44页 |
·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的三个层次 | 第26-27页 |
·未来工程师基本素质及其结构 | 第27-31页 |
·基本素质的知识维度要素 | 第28-29页 |
·基本素质的能力维度要素 | 第29-31页 |
·未来工程师关键素质及其结构 | 第31-38页 |
·关键素质的知识维度要素 | 第32页 |
·关键素质的能力维度要素 | 第32-36页 |
·关键素质的人格维度要素 | 第36-38页 |
·未来工程师顶端素质及其结构 | 第38-42页 |
·顶端素质的能力维度要素 | 第38-39页 |
·顶端素质的人格层次要素 | 第39-42页 |
·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中三个层次的关系 | 第42-44页 |
·三个层次的关系 | 第42页 |
·三个层次中相似要素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4章 现行课程与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实现的关联性 | 第44-51页 |
·现行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状况 | 第44-48页 |
·课程内容 | 第44-46页 |
·课程组织 | 第46-47页 |
·课程管理 | 第47-48页 |
·现行课程与应然素质的实现存在差距 | 第48-49页 |
·现行课程与应然素质实现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 | 第49-51页 |
第5章 构建能实现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的课程 | 第51-57页 |
·面向未来的课程内容 | 第51-52页 |
·跨领域的课程内容 | 第52-53页 |
·跨学科结构的课程组织 | 第53-54页 |
·五或六年制和双学位的课程管理 | 第54-55页 |
·人文主义哲学倾向的课程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