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庞德的创作理论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 | 第15-20页 |
第一节 庞德的诗歌创作理论:“意象主义”与“漩涡主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意象派诗歌代表作——《神州集》的译介 | 第16-18页 |
第三节 读者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与接受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庞德对译介《神州集》的接受与再创造 | 第20-39页 |
第一节 译者庞德对《神州集》诗歌主题进行再创造 | 第20-25页 |
一、《神州集》的选诗标准 | 第20-21页 |
二、中西诗歌主题的“视界融合” | 第21-22页 |
三、《神州集》诗歌主题的再创造及其体现出的现代性特点 | 第22-25页 |
第二节 译者庞德对《神州集》诗歌意象进行再创造 | 第25-30页 |
一、“意象”的“空白”与“填补” | 第25页 |
二、意象创造:直接呈现与简约含蓄 | 第25-28页 |
三、意象传递:叠加与并置 | 第28-30页 |
第三节 译者庞德对《神州集》诗歌创作手法进行再创造 | 第30-39页 |
一、文化“误读”:“归化”与“异化” | 第30-33页 |
二、词语表达:创新与省略 | 第33-35页 |
三、韵律变化:从中国格律诗到英美自由诗 | 第35-39页 |
第三章 接受理论视阈下庞德译介《神州集》的接受美学 | 第39-44页 |
第一节 《神州集》的译介与接受美学 | 第39-42页 |
一、《神州集》的译介与“暗隐的读者” | 第39-40页 |
二、读者庞德的“期待视野”与创造者庞德的接受目的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与对话 | 第42-44页 |
一、作为接受者与创作者庞德与《神州集》原诗的文学对话 | 第42页 |
二、作为接受者与创作者庞德与不同时代的文学对话 | 第42-43页 |
三、作为接受者与创作者庞德与不同文化的文学对话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接受理论视阈下译语读者群对《神州集》的接受与再创造 | 第44-46页 |
第一节 接受者的创造性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神州集》的受众客体与受众环境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9页 |
注释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