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双语跨语言语音类似效应及表征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 | 第13-31页 |
| 1 引言 | 第13页 |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 | 第13-23页 |
| ·相关基本概念 | 第13-16页 |
| ·语音类似效应 | 第13-14页 |
| ·心理词典 | 第14-16页 |
| ·理论模型及经典研究 | 第16-23页 |
| ·单语词汇识别表征模型及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双语词汇识别表征模型及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3-30页 |
| ·中日双语与跨语言语音研究 | 第23-25页 |
| ·ERP 与跨语言语音研究 | 第25-27页 |
| ·本研究与跨语言语音表征 | 第27-29页 |
| ·研究假设与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实验思路 | 第29-30页 |
| 4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30-31页 |
| ·研究的价值 | 第3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30-31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1-53页 |
| 1 实验 1 命名任务下的语音类似效应 | 第31-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31-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被试 | 第32页 |
| ·设计 | 第32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程序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2 实验 2 词汇决定任务下的语音类似效应 | 第37-40页 |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 ·被试 | 第37页 |
| ·设计 | 第37页 |
| ·材料 | 第37-38页 |
| ·程序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 3 实验 3 命名任务下的语音加工机制 | 第40-44页 |
|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 ·被试 | 第40页 |
| ·设计 | 第40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与程序 | 第40-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 ·行为数据 | 第41页 |
| ·脑电数据 | 第41-42页 |
| ·L2-L1 方向 | 第42-43页 |
| ·L1-L2 方向 | 第43-44页 |
| 4 实验 4 词汇决定任务下的语音加工机制 | 第44-46页 |
|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 ·研究方法 | 第44页 |
| ·被试 | 第44页 |
| ·设计 | 第44页 |
| ·材料 | 第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5 实验 5 视觉通道的 Stroop 实验研究 | 第46-50页 |
| ·研究目的 | 第46-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 ·被试 | 第47页 |
| ·设计 | 第47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程序 | 第47-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 ·日语命名条件 | 第48-49页 |
| ·英语命名条件 | 第49-50页 |
| 6 实验 6 听觉通道的 Stroop 实验研究 | 第50-53页 |
| ·研究目的 | 第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 ·被试 | 第50页 |
| ·设计与材料 | 第50页 |
| ·程序 | 第50-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 ·日语命名条件 | 第51页 |
| ·英语命名条件 | 第51-53页 |
| 第三部分 总讨论与结论 | 第53-65页 |
| 1 总讨论 | 第53-64页 |
| ·语音类似效应的存在与作用方向 | 第53-55页 |
| ·语音表征的存储 | 第55-57页 |
| ·BIA+模型 | 第57-59页 |
| ·单音节与双音节语音作用差异 | 第59-60页 |
| ·字形对语音加工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语音类似词语音加工的时间进程和脑部机制 | 第61-64页 |
| 2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 附录 | 第76-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