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深水沉积的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深水牵引流的发现开拓了深水研究的新领域 | 第11-12页 |
| ·传统的浊流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质疑 | 第12-13页 |
| ·深水沉积模式日趋完善 | 第13-15页 |
| ·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是深水研究和勘探的重要领域 | 第15-17页 |
| ·深水区的泥页岩已经成为非常规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22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 第2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32页 |
|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第23-28页 |
| ·盆地深部壳-幔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 ·盆地构造演化 | 第24-26页 |
| ·断裂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26-28页 |
| ·地层及含油气组合 | 第28-30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8-29页 |
| ·含油气组合 | 第29-30页 |
| ·青山口组沉积背景 | 第30-32页 |
| 第3章 湖盆古底形恢复 | 第32-40页 |
| ·湖盆古底形恢复及思路 | 第32-37页 |
| ·古地貌恢复的主要方法 | 第32页 |
| ·古底形恢复的原理及思路 | 第32-35页 |
| ·关键参数说明 | 第35-37页 |
| ·西斜坡古地貌形态 | 第37-40页 |
| 第4章 坡折带及其沟谷地貌精细研究 | 第40-54页 |
| ·坡折带的宏观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 ·单级挠曲坡折带 | 第41-43页 |
| ·多级挠曲坡折带 | 第43页 |
| ·坡折带沟谷体系精细研究 | 第43-54页 |
| ·河流下切谷 | 第44-46页 |
| ·伸展褶皱与沟谷体系 | 第46-47页 |
| ·同沉积断裂与断槽沟谷体系 | 第47-54页 |
| 第5章 重力流的分类及其沉积特征 | 第54-70页 |
| ·重力流的分类问题 | 第54-57页 |
| ·沉积特征 | 第57-70页 |
| ·滑动岩 | 第57-58页 |
| ·滑塌岩 | 第58-59页 |
| ·碎屑流 | 第59-65页 |
| ·浊积岩 | 第65-70页 |
| 第6章 坳陷湖盆重力流的分布规律 | 第70-90页 |
| ·坡折带是重力流卸载的重要场所,滑动距离与坡度密切相关 | 第70-73页 |
| ·西部坡折带具备重力流发育的条件 | 第70-71页 |
| ·坡折带宏观上控制了重力流的空间分布 | 第71-73页 |
| ·滑动距离与坡度密切相关 | 第73页 |
| ·块体搬运体是松辽盆地重力流的最主要类型 | 第73-78页 |
| ·块体搬运体的概念 | 第73-75页 |
| ·以砂质碎屑流为主的块体流分布广泛,浊积岩勘探价值不高 | 第75页 |
| ·块体流具有特殊的地震内部反射特征,侵蚀结构极为发育 | 第75-78页 |
| ·坡折带、沟谷和断坑等地貌对块体流的外部形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第78-90页 |
| ·简单坡折带背景下的湖底扇沉积 | 第79-81页 |
| ·多级坡折带背景下的母子扇沉积 | 第81-83页 |
| ·断坑重力流沉积 | 第83-85页 |
| ·非扇形槽谷重力流沉积 | 第85-90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90-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