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8-17页 |
| ·背景、问题及意义 | 第8-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2-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社区管理的路径 | 第14-15页 |
| ·四川儿童友好家园项目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我国社区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社区 | 第17-18页 |
| ·社区管理 | 第18页 |
| ·我国社区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问题 | 第18-22页 |
| ·我国社区服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 ·当前我国社区的主要特点 | 第20-21页 |
| ·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管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 第22-31页 |
| ·毛泽东的社区管理思想 | 第22-24页 |
| ·培养人才是创新社区管理的源泉 | 第22页 |
| ·群众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 | 第22-23页 |
| ·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 | 第23页 |
| ·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是我们的重点 | 第23-24页 |
| ·邓小平的社区管理思想 | 第24页 |
|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回答奠定了社区管理理论的基础 | 第24页 |
| ·社会效益是社区管理的最高准则 | 第24页 |
| ·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搞好社区管理 | 第24页 |
|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路径 | 第24页 |
| ·江泽民的社区管理思想 | 第24-26页 |
| ·确立“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 第24-25页 |
| ·做好社区建设和管理,必须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 第25页 |
| ·最广泛地动员和支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 第25页 |
| ·抓好社区建设和管理,首先要抓好党的建设和管理 | 第25-26页 |
| ·胡锦涛的社区管理思想 | 第26-31页 |
| ·胡锦涛社区管理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 ·胡锦涛社区管理创新思想的特点 | 第27-28页 |
| ·胡锦涛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儿童友好家园建设对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31-44页 |
| ·儿童友好家园概述 | 第31-35页 |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管理的指导思想 | 第31页 |
| ·儿童友好家园的基本内涵 | 第31-32页 |
| ·儿童友好家园举办的模式和原则 | 第32-33页 |
| ·儿童友好家园的组织、领导架构与人员配备 | 第33页 |
| ·儿童友好家园的硬件设施保障 | 第33-34页 |
| ·儿童友好家园提供的多种服务 | 第34-35页 |
| ·儿童友好家园建设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实践 | 第35-37页 |
|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35-36页 |
| ·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 第36页 |
| ·管理过程的协作化 | 第36-37页 |
| ·管理服务的竞争化 | 第37页 |
| ·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 第37页 |
| ·绩效评估的科学化 | 第37页 |
| ·儿童友好家园与社区的融合 | 第37-40页 |
| ·儿童友好家园的宣传工作 | 第37-38页 |
| ·儿童友好家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 | 第38-39页 |
| ·儿童友好家园为社区提供的服务 | 第39页 |
| ·给社区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 第39-40页 |
| ·儿童友好家园对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探索启示 | 第40-44页 |
| ·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开展儿童保护。 | 第40页 |
|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 第40-41页 |
| ·重视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第41-42页 |
| ·服务过程中讲究公平正义,所有儿童平等参与家园活动 | 第42页 |
| ·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 第42-43页 |
|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