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

变革社会中的法律秩序--近代中国对司法独立的价值追求与现实依归

导论 问题与方法第1-25页
 一、 论题的解说(Ⅰ):历史的维度第8-13页
  (一) 变革的世纪与法制变革的历史背景第9-11页
  (二) 司法独立的历史渊源和实体价值第11-13页
 二、 论题的解说(Ⅱ):法理的视角第13-18页
  (一) 司法的性质与法律秩序的构建第14-15页
  (二) 法制近代化:历史与逻辑第15-18页
 三、 研究方法的追问第18-25页
  (一) 关于方法和材料的思考第18-20页
  (二) 关于近代史几种解释模式的解释第20-21页
  (三) 我的借鉴与思考第21-25页
第一章 中国的司法传统及其危机第25-45页
 一、 传统司法的解说第25-35页
  (一) 全能型的司法第26-30页
  (二) 伦理性的司法第30-33页
  (三) “非讼”的司法第33-35页
 二、 传统司法的危机第35-41页
  (一) 内部的危机第35-38页
  (二) 外部的危机第38-41页
 三、 建构合法性的司法:作为对危机的回应第41-45页
  (一) 对危机的回应第41-42页
  (二) 合法性的内涵第42-45页
第二章 晚清司法独立思想的传入及其实践第45-70页
 引子: 晚清思想观念转变的契机第45-46页
 一、 认识司法独立第46-53页
  (一) 戊戌维新前后第47-49页
  (二) 1906年以后第49-53页
 二、 清末司法独立改革的实践第53-59页
  (一) 筹设大理院的过程第55-57页
  (二) 审判权限的划分与确立第57-59页
 三、 清末司法独立实践中的障碍分析第59-67页
  (一) 经费之缺乏第60-61页
  (二) 人才之不足第61-62页
  (三) 习俗之窒碍第62-63页
  (四) 法令之不备第63-65页
  (五) 治外法权之干涉第65-67页
 四、 晚清法律变革中的进与退第67-70页
  (一) 革命性的“进”第67-68页
  (二) 传统性的“退”第68-70页
第三章 民元司法论争:秀才与兵的对话——以审理姚荣泽案件为个案第70-83页
 一、 理想向现实迈进的时代第70-73页
  (一) 对法治的追求第70-72页
  (二) 论争的人物与事件第72-73页
 二、 论争的过程第73-79页
  (一) 论争的缘起:法庭组织和审判方式第74-75页
  (二) 论争的展开:外国律师是否出庭第75-78页
  (三) 论争的升级:案件之外的辩论第78-79页
 三、 论争的实质及其启示第79-83页
  (一) 司法论争与争论之外的非司法问题第80-81页
  (二) 民元司法论争的几点启示第81-83页
第四章 理想与现实之间:民国司法独立的理论架构第83-105页
 一、 民国初年第83-88页
  (一) 革命的立法和立法上的革命主义第83-85页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司法独立第85-87页
  (三) 理想的价值及其失落第87-88页
 二、 袁世凯时期第88-93页
  (一) 从分权到专权的准备第88-90页
  (二) 《中华民国约法》与司法独立第90-91页
  (三) 专制的社会心态第91-93页
 三、 后袁世凯时期第93-97页
  (一) 军阀政治的极端化第93-95页
  (二) 《中华民国宪法》与司法独立第95-97页
 四、 三次司法改革计划第97-102页
  (一) 许世英的司法计划书第97-99页
  (二) 梁启超的司法改革建议第99-100页
  (三) 各省都督的司法改革方案第100-102页
 五、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选择第102-105页
第五章 传统的回归:民国兼理司法制度研究第105-130页
 一、 兼理司法制度概况第105-111页
  (一) 民国兼理司法制度的背景第105-108页
  (二) 民国兼理司法制度的种类第108-111页
 二、 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第111-120页
  (一) 县知事兼理司法的组织形式第112-113页
  (二) 县知事兼理司法的诉讼程序第113-116页
  (三) 县知事兼理司法相配套的制度第116-120页
 三、 对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评价第120-126页
  (一) 三份文献所说明的问题第120-123页
  (二) 对兼理司法制度的批判第123-126页
 四、 制度的确立及其背离第126-130页
  (一) 兼理司法制度的确立及其价值第126-127页
  (二) 对兼理司法制度的背离第127-130页
第六章 政统与法统的分离:北洋时期的司法发展第130-149页
 引子: 问题的缘起第131-135页
  (一) 动荡的政局对法制的摧残第131-134页
  (二) 乱世求生存的法治第134-135页
 一、 大理院造法与司法统一第135-138页
 二、 司法考试与法官专业化第138-141页
 三、 法政教育与法学社会化第141-143页
 四、 辩护制度与律师职业化第143-146页
 五、 收回法权运动与司法主权第146-149页
结语: 司法独立及其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变迁第149-160页
 一、 评价的前提条件第149-152页
 二、 近代中国对司法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现实依归——一种本土化的选择第152-157页
 三、 历史的新开端第157-160页
参考书目第160-164页
后记第164-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三大基本刑法原则对《大清新刑律》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及其法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