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文) | 第1-4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缘起 | 第11-36页 |
第一节 修订刑律的动因 | 第11-27页 |
一、 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 | 第11-14页 |
二、 清政府的自救意识 | 第14-18页 |
三、 收回治外法权 | 第18-25页 |
四、 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快速变迁的《大清律例》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冲突与撞击 | 第27-36页 |
一、 礼法之争 | 第27-32页 |
二、 西方法学思潮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三、 欧日法典编纂的冲击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 | 第36-58页 |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的沿革与发展 | 第36-45页 |
一、 罪刑法定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 第36-38页 |
二、 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 | 第38-40页 |
三、 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渊源 | 第40-43页 |
四、 罪刑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援法断罪与罪刑擅断的传统 | 第45-51页 |
一、 秦代 | 第45-46页 |
二、 汉代 | 第46-47页 |
三、 晋代 | 第47页 |
四、 隋唐时期 | 第47-48页 |
五、 宋代 | 第48-49页 |
六、 明清时期 | 第49-50页 |
七、 援法断罪与罪刑法定的比较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罪刑法定主义在《大清新刑律》中的首次确立 | 第51-58页 |
一、 主持修律者对罪刑法定主义的接受 | 第51-55页 |
二、 《大清新刑律》中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 | 第55-58页 |
第三章 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58-100页 |
第一节 近代刑法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 第58-70页 |
一、 罪刑相适应的历史沿革 | 第58-59页 |
二、 罪刑相适应所体现的报应主义 | 第59-61页 |
三、 罪刑相适应所包含的功利主义 | 第61-66页 |
四、 罪刑相适应原则蕴含的价值取向 | 第66-70页 |
第二节 罚当其罪的传统 | 第70-73页 |
第三节 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大清新刑律》中的立法体现 | 第73-100页 |
一、 否定因身份关系而导致的立法不平等 | 第73-77页 |
二、 总则中确定的量刑原则 | 第77-97页 |
三、 分则中确定的量刑原则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刑罚人道主义原则 | 第100-131页 |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残忍刑罚 | 第100-111页 |
一、 死刑的滥用 | 第100-105页 |
二、 身体刑的惨酷 | 第105-111页 |
第二节 刑罚人道主义的兴起 | 第111-121页 |
一、 刑罚人道主义的思想渊源 | 第111-113页 |
二、 两次推动刑罚人道主义的运动 | 第113-119页 |
三、 近代西方各国关于死刑的立法 | 第119-121页 |
第三节 刑罚人道主义在《大清新刑律》中的体现 | 第121-131页 |
一、 沈家本等人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 | 第121-125页 |
二、 刑罚人道主义原则在《大清新刑律》中的体现 | 第125-131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参考书目 | 第133-137页 |
后记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