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白鹿塬环境地质概况 | 第11-20页 |
1.1 白鹿塬地形地貌 | 第11-13页 |
1.2 地层与岩性 | 第13-16页 |
1.3 新构造运动 | 第16-17页 |
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白鹿塬滑坡特征概述 | 第20-30页 |
2.1 白鹿塬滑坡形成时代及形态 | 第20-21页 |
2.2 白鹿塬滑坡空间分布特征 | 第21-24页 |
2.3 白鹿塬滑坡活动特点 | 第24页 |
2.4 几个典型滑坡介绍 | 第24-29页 |
2.5 滑坡致灾及预防情况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白鹿塬边滑坡成因分析 | 第30-36页 |
3.1 白鹿塬滑坡发生的静态因素 | 第30-33页 |
3.1.1 河流侵蚀 | 第30页 |
3.1.2 地层岩性 | 第30-32页 |
3.1.3 斜坡形态(坡度和坡高) | 第32-33页 |
3.2 白鹿塬滑坡发生的动态因素 | 第33-36页 |
3.2.1 地下水位 | 第33-34页 |
3.2.2 降雨 | 第34页 |
3.2.3 地震 | 第34-35页 |
3.2.4 人为破坏坡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白鹿塬滑坡空间分布预测 | 第36-43页 |
4.1 滑坡预测学原理概述 | 第36-37页 |
4.2 滑坡空间预测原理 | 第37-38页 |
4.2.1 工程地质类比法 | 第37页 |
4.2.2 区域斜坡演化过程的平稳性 | 第37页 |
4.2.3 斜坡演化过程与滑坡空间分布的时空等效性 | 第37-38页 |
4.3 白鹿塬区滑坡空间预测 | 第38-43页 |
4.3.1 因子权重确定 | 第38-39页 |
4.3.2 因子取值 | 第39-40页 |
4.3.3 危险性等级 | 第40页 |
4.3.4 本区各段因子状况 | 第40-41页 |
4.3.5 本区各段不稳定性分值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白鹿塬滑坡发生时间预测 | 第43-51页 |
5.1 滑坡发生时间预测原理与方法 | 第43-44页 |
5.1.1 时间预测原理 | 第43-44页 |
5.1.2 卡尔曼滤波分析模式 | 第44页 |
5.2 白鹿塬区降雨与滑坡时间关系特征 | 第44-46页 |
5.2.1 滑坡与大降雨的共生性 | 第44-45页 |
5.2.2 滑坡发生的滞后性 | 第45-46页 |
5.3 白鹿塬区滑坡发生时间预测 | 第46-51页 |
5.3.1 卡尔曼滤波分析法应用本区 | 第46-48页 |
5.3.2 类比外推法 | 第48-49页 |
5.3.3 太阳黑子活动与降雨的关系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白鹿塬区滑坡防治措施 | 第51-55页 |
6.1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 第51页 |
6.2 生物措施 | 第51-53页 |
6.3 工程措施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