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21页 |
·我国农村水源的现状 | 第12-15页 |
·水源水中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 第15-18页 |
·我国水质标准的发展 | 第18-19页 |
·我国农村饮用水供水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饮用水处理技术发展 | 第21-24页 |
·城镇饮用水处理技术 | 第21-22页 |
·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 | 第22-24页 |
·超滤膜处理技术 | 第24-35页 |
·超滤膜种类 | 第24-26页 |
·超滤膜过滤原理 | 第26-27页 |
·超滤膜过滤操作模式 | 第27-28页 |
·超滤膜过滤性能 | 第28-29页 |
·超滤膜污染 | 第29-32页 |
·超滤膜组合工艺技术 | 第32-35页 |
·本研究目的 | 第35-36页 |
·课题来源 | 第35-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9页 |
·试验材料 | 第37-39页 |
·试验用中空纤维膜 | 第37-38页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39-49页 |
·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39页 |
·生物可降解有机物(BDOC)的测定 | 第39-41页 |
·可生物同化有机物(AOC)的测定 | 第41-43页 |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43-44页 |
·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化学分级表征 | 第44-45页 |
·水中有机物的分类测定 | 第45-47页 |
·三维荧光 | 第47-48页 |
·扫描电镜显微观察 | 第48-49页 |
第3章 浸没式超滤膜直接超滤工艺 | 第49-68页 |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49-51页 |
·试验装置 | 第49-51页 |
·运行条件 | 第51页 |
·模拟原水 | 第51页 |
·浸没式超滤膜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51-55页 |
·对浊度的去除 | 第51-53页 |
·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53-55页 |
·污染物对膜通量的影响特性 | 第55-61页 |
·高浊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有机物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浸没式超滤膜对污染物去除的机理 | 第61-66页 |
·分子量分布 | 第61-62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62-64页 |
·化学分级特性研究 | 第64-65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混凝预处理超滤组合工艺 | 第68-84页 |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68页 |
·试验装置 | 第68页 |
·运行条件 | 第68页 |
·模拟原水 | 第68页 |
·组合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68-71页 |
·对浊度的去除特性 | 第68页 |
·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 第68-71页 |
·混凝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特性 | 第71-77页 |
·混凝剂投加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72-74页 |
·混凝剂投加方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混凝反应时间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75-76页 |
·混凝/超滤过程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组合处理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 第77-82页 |
·分子量分布 | 第77-79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79-80页 |
·化学分级特性研究 | 第80-81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粉末炭吸附预处理超滤组合工艺 | 第84-98页 |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84页 |
·试验装置 | 第84页 |
·运行条件 | 第84页 |
·模拟原水 | 第84页 |
·组合处理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84-87页 |
·对浊度的去除 | 第84页 |
·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84-87页 |
·粉末炭吸附预处理对膜通量的影响特性 | 第87-92页 |
·粉末炭的投加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87-89页 |
·粉末炭投加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89-90页 |
·粉末炭投加方式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粉末炭/超滤过程中污染物相互作用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91-92页 |
·组合处理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 第92-97页 |
·分子量分布 | 第92-93页 |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93-95页 |
·化学分级特性研究 | 第95-96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生物预处理、混凝、粉末炭吸附/超滤组合工艺 | 第98-121页 |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98-100页 |
·试验装置 | 第98-100页 |
·运行条件 | 第100页 |
·模拟原水 | 第100页 |
·跌水曝气生物滤池启动特性 | 第100-104页 |
·启动过程中对有机物的去除 | 第100-101页 |
·启动过程中对 NH_4~+-N、NO_2~--N 和 NO_3~--N 的去除 | 第101-103页 |
·跌水曝气的充氧效果 | 第103-104页 |
·跌水曝气生物滤池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 第104-109页 |
·水力停留时间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水温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生物滤池不同处理环节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107-109页 |
·生物预处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 | 第109-115页 |
·对 NH_4~+-N 和 NO_2~--N 的去除 | 第109-110页 |
·对总体有机物的去除 | 第110-112页 |
·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 第112-113页 |
·对 AOC、BDOC 的去除 | 第113-115页 |
·生物预处理组合工艺膜通量变化 | 第115-116页 |
·生物预处理组合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机理 | 第116-119页 |
·分子量分布 | 第116-117页 |
·有机物分类研究 | 第117-118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118-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7章 超滤膜的运行和清洗研究 | 第121-129页 |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 第121页 |
·试验装置 | 第121页 |
·模拟原水 | 第121页 |
·运行及反洗工况研究 | 第121-124页 |
·反冲洗周期 | 第121-122页 |
·反冲洗方式 | 第122-123页 |
·曝气强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化学清洗方法 | 第124-126页 |
·在线化学清洗方法 | 第126-127页 |
·扫描电镜 | 第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8章 农村小型饮水设备工程示范与经济评价 | 第129-145页 |
·示范工程介绍 | 第129-134页 |
·工程背景 | 第129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29页 |
·工程概况 | 第129-130页 |
·处理系统 | 第130-132页 |
·主要设备 | 第132页 |
·设备安装 | 第132-133页 |
·设备运行程序 | 第133-134页 |
·示范工程水质 | 第134-135页 |
·跨膜压差的变化 | 第135-136页 |
·消毒方法 | 第136-140页 |
·示范工程经济评价 | 第140-144页 |
·产水率 | 第140页 |
·气水比 | 第140-141页 |
·成本估算 | 第141-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5-146页 |
·建议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