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一、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价值 | 第7-8页 |
(一)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7页 |
(二) 地理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 | 第7-8页 |
二、"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溯源 | 第8-10页 |
(一) 问题解决教学的发生和发展 | 第8页 |
(二) "问题解决"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应用"问题解决"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四、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10-12页 |
(一) 方法 | 第10页 |
(二) 过程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的相关理论和可行性研究 | 第12-27页 |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 第12-13页 |
(一) 问题的定义 | 第12页 |
(二) 问题的类型 | 第12-13页 |
(三) 问题解决的定义 | 第13页 |
(四) 问题解决的过程 | 第13页 |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必修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 第13-15页 |
(二) 认知心理学 | 第15-16页 |
(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 | 第16-17页 |
(四)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17页 |
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可行性 | 第17-20页 |
(一) 地理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定位 | 第17-18页 |
(二)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的契合 | 第18-20页 |
四、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必要性 | 第20-25页 |
(一)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内容结构的差异 | 第20页 |
(二)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栏目设置的差异 | 第20-25页 |
五、"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中的构建原则 | 第25-26页 |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 第25页 |
(二) 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 第25页 |
(三) 探究性和体验性原则 | 第25-26页 |
六、"问题解决"教学在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中适用的范围及目标达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新课标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构建 | 第27-42页 |
一、新课标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结构流程 | 第27页 |
二、具体操作程序 | 第27-33页 |
(一) 备课 | 第27-30页 |
(二) 课堂教学过程 | 第30-32页 |
(三) 评价反馈 | 第32页 |
(四) 师生角色的转变 | 第32-33页 |
三、课例设计 | 第33-42页 |
第四章 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42-49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42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2页 |
三、实验变量的界定与控制 | 第42-43页 |
(一) 自变量的操作 | 第42页 |
(二) 因变量的测量 | 第42页 |
(三) 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42-43页 |
四、实验对象 | 第43页 |
五、实验时间 | 第43页 |
六、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一) 定量分析 | 第43-45页 |
(二) 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七、结论与思考 | 第46-49页 |
(一)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实用价值 | 第46-47页 |
(二)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