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一、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价值第7-8页
  (一)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第7页
  (二) 地理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第7-8页
 二、"问题解决"教学研究溯源第8-10页
  (一) 问题解决教学的发生和发展第8页
  (二) "问题解决"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应用"问题解决"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第10页
 四、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第10-12页
  (一) 方法第10页
  (二) 过程第10-12页
第二章 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的相关理论和可行性研究第12-27页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第12-13页
  (一) 问题的定义第12页
  (二) 问题的类型第12-13页
  (三) 问题解决的定义第13页
  (四) 问题解决的过程第13页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必修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第13-17页
  (一)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第13-15页
  (二) 认知心理学第15-16页
  (三)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第16-17页
  (四) 建构主义学习观第17页
 三、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可行性第17-20页
  (一) 地理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定位第17-18页
  (二)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与"问题解决"教学的契合第18-20页
 四、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的必要性第20-25页
  (一)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内容结构的差异第20页
  (二)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栏目设置的差异第20-25页
 五、"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必修内容中的构建原则第25-26页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第25页
  (二) 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第25页
  (三) 探究性和体验性原则第25-26页
 六、"问题解决"教学在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中适用的范围及目标达成第26-27页
第三章 新课标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构建第27-42页
 一、新课标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结构流程第27页
 二、具体操作程序第27-33页
  (一) 备课第27-30页
  (二) 课堂教学过程第30-32页
  (三) 评价反馈第32页
  (四) 师生角色的转变第32-33页
 三、课例设计第33-42页
第四章 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证研究第42-49页
 一、实验目的第42页
 二、实验方法第42页
 三、实验变量的界定与控制第42-43页
  (一) 自变量的操作第42页
  (二) 因变量的测量第42页
  (三) 实验无关变量的控制第42-43页
 四、实验对象第43页
 五、实验时间第43页
 六、实验结果分析第43-46页
  (一) 定量分析第43-45页
  (二) 定性分析第45-46页
 七、结论与思考第46-49页
  (一)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实用价值第46-47页
  (二)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地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附录第51-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L-10对TGF-β1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和Smad通路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投资公司构建大宗商品储备的合理性及其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