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 ·进入新时期的《人民日报》 | 第8页 |
| ·选题原因、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第8-10页 |
| ·选题原因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关于《人民日报》的研究 | 第10-11页 |
| ·关于批评性报道的研究 | 第11-12页 |
| ·概念定义 | 第12-15页 |
| ·批评性报道的定义 | 第12-13页 |
| ·新闻批评与报纸批评 | 第13-14页 |
| ·批评性报道与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关系 | 第14-15页 |
| 第2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1978年12月—1981年#1月) | 第15-22页 |
| ·《人民日报》批评报道走出"两个凡是"的徘徊期 | 第15-17页 |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批评性报道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 第15-16页 |
| ·舆论监督作为党报的任务之一被重新重视 | 第16页 |
| ·批评报道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引导下明确任务 | 第16页 |
| ·全国性新闻改革的开始是开展批评性报道的保证 | 第16-17页 |
| ·报纸批评进入发展阶段 | 第17-20页 |
| ·农业和商业经济是报纸批评的重点 | 第17-18页 |
| ·以专业新闻工作者与报纸读者为批评主体的报纸批评 | 第18-19页 |
| ·个案:"渤海二号"翻沉事故 | 第19-20页 |
| ·总结 | 第20-22页 |
| 第3章 七号文件影响下《人民日报》的批评性报道(1981年1月—1986年11月) | 第22-28页 |
| ·进入全面改革阶段的报纸批评 | 第22-23页 |
| ·改革开放下的体制转型是批评性报道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新闻政策支持下批评性报道的快速发展 | 第23页 |
| ·新闻改革的渐次深入丰富了批评报道的形式 | 第23页 |
| ·报纸批评的急速发展 | 第23-26页 |
| ·批评性报道数量的快速增加 | 第23-24页 |
| ·商业与经济问题仍是报纸批评的重点对象 | 第24-25页 |
| ·对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平反 | 第25页 |
| ·对宣传媒体进行的媒介批评 | 第25-26页 |
| ·批评性报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 ·批评失实问题 | 第26-27页 |
| ·发言不慎 | 第27-28页 |
| 第4章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1986年11月—1988年9月) | 第28-32页 |
| ·影响《人民日报》批评的主要因素 | 第28-29页 |
| ·社会经济环境对《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的影响 | 第28页 |
| ·新闻政策对《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的转变 | 第29-30页 |
| ·主要批评对象的转变 | 第29页 |
| ·批评方法的转变 | 第29-30页 |
| ·个案:大兴安岭火灾 | 第30页 |
| ·对八十年代后期批评性报道的思考 | 第30-32页 |
| 第5章 对《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的总结 | 第32-42页 |
| ·《人民日报》批评报道的特点 | 第32-37页 |
| ·批评报道的内容特点 | 第32-34页 |
| ·批评报道的主体特点 | 第34页 |
| ·批评报道的形式特点 | 第34-36页 |
| ·批评报道的功能 | 第36-37页 |
| ·《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产生的影响 | 第37-40页 |
|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影响《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的因素 | 第40-42页 |
|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蔓延对批评报道数量的影响 | 第40页 |
| ·报纸扩版对批评报道形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社会阶层演化与受众结构变迁对批评报道内容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总结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