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导论 | 第8-14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4页 |
|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14-22页 |
| (一)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过程 | 第14-18页 |
| 1. 萌芽阶段(20世纪40年代) | 第14页 |
| 2. 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 | 第14页 |
| 3. 发展鼎盛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 第14-15页 |
| 4. 解体阶段(20世纪80年代) | 第15页 |
| 5. 恢复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15-18页 |
| (二)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大起大落的原因分析 | 第18-22页 |
| 1. 合作医疗政策的变化 | 第18-19页 |
| 2. 政策之间相互冲突 | 第19页 |
| 3. 集体组织经济力量的弱化 | 第19页 |
| 4. 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缺陷 | 第19-20页 |
| 5. 合作医疗制度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 | 第20页 |
| 6. 分税制的影响 | 第20-21页 |
| 7. 农村卫生环境的变化 | 第21-22页 |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及特点 | 第22-24页 |
|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 | 第22页 |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 第22-24页 |
| 三、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第24-32页 |
| (一)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再生产的理论 | 第24页 |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和城市化的理论 | 第24-25页 |
| 3. 新公共行政学关于社会公平价值观的理论 | 第25-26页 |
| 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26页 |
|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与小康社会思想 | 第26-27页 |
| (二)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实依据 | 第27-32页 |
| 1.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 2.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行性 | 第29-32页 |
|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 (一) 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 第32-33页 |
| (二) 工作经费难以落实,管理能力建设滞后 | 第33页 |
| (三) 筹资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 (四) 补偿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 第34-35页 |
| (五) 医疗机构的服务还不够规范 | 第35-36页 |
| 五、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 第36-43页 |
| (一)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政府责任 | 第36页 |
| (二)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 第36-37页 |
| (三) 落实经费投入,健全管理队伍,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 第37-38页 |
| (四)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相对稳定的筹资机制 | 第38-40页 |
| (五)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 第40-41页 |
| (六)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第41-42页 |
| (七)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进程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