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分析
|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引言 | 第7-12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7-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五、实物工作量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2-24页 |
| 第一节 盆地地理位置及前人工作概况 | 第12-14页 |
| 一、盆地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 二、前人工作概况 | 第13-14页 |
| 第二节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4-24页 |
| 一、大地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 二、中新生代火山活动 | 第15-17页 |
| 三、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17-20页 |
| 四、区域主要断裂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盆地充填层序及沉积特征 | 第24-39页 |
| 第一节 盆地充填层序 | 第24-29页 |
| 一、区域地层对比 | 第24-25页 |
| 二、地层充填层序 | 第25-29页 |
| 第二节 盆地沉积特征 | 第29-39页 |
| 一、区域沉积体系演化 | 第29-33页 |
| 二、白垩纪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 | 第33-39页 |
| 第三章 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 第39-46页 |
| 第一节 盆地基底性质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盆内主要断裂构造 | 第41-43页 |
| 第三节 褶皱构造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地热地质条件 | 第46-56页 |
| 第一节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 | 第46-50页 |
| 一、地表水资源 | 第46页 |
| 二、地下水资源 | 第46-48页 |
| 三、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 第48-50页 |
| 第二节 热源条件分析 | 第50-53页 |
| 一、地球内部热源 | 第50-51页 |
| 二、盆地热源可能性分析 | 第51-53页 |
| 第三节 热储盖条件分析 | 第53-56页 |
| 第五章 地温场特征与地热系统分类 | 第56-62页 |
| 第一节 区域地温场特征 | 第56-59页 |
| 一、区域地热背景 | 第56页 |
| 二、地温场特征 | 第56-59页 |
| 第二节 地热系统分类 | 第59-62页 |
| 一、地热系统分类综述 | 第59-60页 |
| 二、佳木斯地热系统类型预测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勘查有利区预测 | 第62-81页 |
| 第一节 区域遥感亮温分布 | 第62-65页 |
| 一、遥感亮温反演 | 第62-63页 |
| 二、线性遥感解译 | 第63-65页 |
| 第二节 放射性元素异常区 | 第65-76页 |
| 一、土壤γ能谱特征 | 第65-66页 |
| 二、土壤氡特征 | 第66-67页 |
| 三、地下水中氡特征 | 第67-68页 |
| 四、地球化学统计分析 | 第68-75页 |
| 五、放射性元素综合异常区 | 第75-76页 |
| 第三节 MT 剖面解释 | 第76-79页 |
| 一、AMT 02 剖面电阻率特征及其解释 | 第76-77页 |
| 二、CSAMT 剖面电阻率特征及其解释 | 第77-79页 |
| 第四节 地热富集有利区分析 | 第79-81页 |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中文摘要 | 第86-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