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 ·环境质量的恶化 | 第11页 |
| ·环评的重要性及法律依据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环评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27页 |
| ·包含权向量的环评方法 | 第12-21页 |
| ·利用计算机模拟数字结构进行数据分析的环评方法 | 第21-24页 |
| ·基于频率统计与群体智能寻优的环评方法 | 第24-27页 |
| ·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27-31页 |
| ·对环评的认识 | 第27-3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模糊环评的不确定问题 | 第32-69页 |
| ·模糊集的理论探讨 | 第32-48页 |
| ·明确概念与模糊概念 | 第33-40页 |
| ·模糊集的代数运算 | 第40-41页 |
| ·模糊集间的贴近度及距离 | 第41-43页 |
| ·模糊关系矩阵 | 第43-47页 |
| ·模糊变换 | 第47-48页 |
| ·环评指标的确定 | 第48-56页 |
| ·环境质量标准 | 第48-55页 |
| ·评价指标选定对环评结论的影响 | 第55-56页 |
| ·隶属度与检测点位置问题 | 第56-60页 |
| ·隶属度的确定 | 第56-59页 |
| ·检测点位置的确定 | 第59-60页 |
| ·权数的分配及权矢量与隶属度矩阵的合成运算算子的确定 | 第60-68页 |
| ·权数的分配 | 第60-67页 |
| ·权矢量与隶属度矩阵的合成运算算子 | 第67-68页 |
|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三章 “隶属度~浓度”关系探讨 | 第69-80页 |
| ·“危害程度~浓度”关系的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 ·国家标准 | 第69页 |
| ·韦伯—费希纳定律 | 第69-71页 |
| ·隶属函数 | 第71页 |
| ·致病原因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假设 | 第71页 |
| ·粒子“扩散~聚集”模型 | 第71-75页 |
| ·DLA模型 | 第72-74页 |
| ·NN-DLA模型 | 第74-75页 |
| ·“危害程度~浓度”关系探讨 | 第75-79页 |
| ·粒子“扩散~聚集”过程模拟 | 第75-77页 |
| ·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应用 | 第77-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四章 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蕴含的信息及特征值 | 第80-100页 |
| ·时间序列问题的重要性 | 第80页 |
| ·R/S统计分析法 | 第80-88页 |
| ·R/S统计分析法理论分析 | 第80-83页 |
| ·R/S统计分析法应用问题的讨论 | 第83-88页 |
| ·时间序列的分形分析方法 | 第88-99页 |
| ·分形的基本理论 | 第88-91页 |
| ·分形的处理方法 | 第91-97页 |
| ·时间序列问题的分形处理 | 第97-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五章 污染物检测点位置的选择 | 第100-123页 |
| ·检测点搜寻方法探讨 | 第100-102页 |
| ·遗传算法 | 第102-113页 |
| ·生物的进化和遗传 | 第102-104页 |
|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 第104-109页 |
| ·遗传算法的应用 | 第109-113页 |
| ·遗传算法在对综评指数分布场搜索上的应用 | 第113-121页 |
| ·遗传算法的局限性 | 第113-115页 |
| ·遗传算法的改造 | 第115-118页 |
| ·遗传算法搜寻污染源举例 | 第118-121页 |
| ·小结 | 第121-123页 |
| 第六章 权数分配及权矢量与隶属度矩阵合成运算的算子 | 第123-128页 |
| ·“合成算子”的选择 | 第123-124页 |
| ·M(∧,∨)算子 | 第123-124页 |
| ·M(·,+)算子 | 第124页 |
| ·权数分配问题 | 第124-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七章 一种新的模糊评价方法 | 第128-138页 |
| ·环评程序及环评计算方法 | 第128-130页 |
| ·环评程序 | 第128-129页 |
| ·环评计算方法 | 第129-130页 |
| ·计算举例 | 第130-136页 |
|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举例 | 第132-133页 |
| ·传统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举例 | 第133-136页 |
|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136页 |
| ·小结 | 第136-138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 ·所做的工作与结论 | 第138-140页 |
| ·所做的工作 | 第138页 |
| ·结论 | 第138-140页 |
| ·展望 | 第140-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3页 |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53-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5页 |
| 后记 | 第15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