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概论 | 第12-30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发展综述 | 第14-24页 |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发展历史 | 第14-19页 |
·国外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 第19-20页 |
·国内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 第20-24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综述 | 第24-28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受力特点 | 第24-26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 第26-28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8-30页 |
2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基础微分方程近似推导 | 第30-43页 |
·引言 | 第30页 |
·大位移分区势能泛函的建立 | 第30-35页 |
·斜拉段各部分应变能的建立 | 第31-33页 |
·悬索段各部分应变能的建立 | 第33-34页 |
·势能泛函的建立 | 第34-35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基础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35-38页 |
·斜拉段基础微分方程 | 第35-37页 |
·悬索段基础微分方程 | 第37-38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基础微分方程的简化 | 第38-40页 |
·斜拉段基础微分方程的简化 | 第38页 |
·悬索段基础微分方程的简化 | 第38-40页 |
·算例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3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设计探索和力学性能研究 | 第43-70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主缆和斜拉索垂度效应 | 第44-49页 |
·缆索曲线方程 | 第44-46页 |
·缆索单元切线刚度矩阵 | 第46-48页 |
·算例 | 第48-49页 |
·大位移效应 | 第49-56页 |
·轴力对弯曲刚度的影响 | 第49-53页 |
·弯矩对轴向刚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单元的几何刚度矩阵 | 第55-56页 |
·初始内力效应 | 第56-57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力学性能研究 | 第57-69页 |
·大连湾跨海大桥推荐方案简介 | 第58-59页 |
·车辆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 | 第59-63页 |
·系统升降温的影响 | 第63-66页 |
·温度梯度、索梁温差及收缩徐变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主缆矢跨比的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拱度的影响分析 | 第68页 |
·自锚体系与地锚体系非线性比较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4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关键力学问题研究 | 第70-85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端吊索疲劳问题研究 | 第70-74页 |
·辅助墩的作用 | 第70-71页 |
·交叉吊索的作用 | 第71-72页 |
·主梁抗弯刚度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其它措施 | 第73页 |
·端吊索疲劳计算 | 第73-74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主梁过渡段内力研究 | 第74-79页 |
·引言 | 第74-75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主梁过渡段平面模型的建立 | 第75-77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77-79页 |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施工初探 | 第79-84页 |
·施工步骤 | 第79-80页 |
·临时锚固系统 | 第80-82页 |
·临时拉索索力变化及主缆位移 | 第82-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5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基于强度的极限跨径研究 | 第85-98页 |
·引言 | 第85页 |
·混凝土主梁和钢主梁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极限跨径 | 第85-93页 |
·极限跨径 | 第86-89页 |
·关于极限跨径上限的探讨 | 第89-92页 |
·考虑ω_m+ω_q影响时极限跨径 | 第92-93页 |
·混合梁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极限跨径 | 第93-97页 |
·极限跨径 | 第93-94页 |
·关于极限跨径上限的探讨 | 第94-96页 |
·考虑ω_m+ω_q影响时极限跨径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6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模糊优选研究 | 第98-112页 |
·引言 | 第98页 |
·绝对隶属度与相对隶属度 | 第98-99页 |
·绝对隶属度 | 第98-99页 |
·相对隶属度 | 第99页 |
·相对隶属度矩阵的建立 | 第99-103页 |
·建立特征值矩阵 | 第99-100页 |
·确定定性指标的相对隶属度 | 第100-102页 |
·确定定量指标的相对隶属度 | 第102-103页 |
·合成相对隶属度矩阵 | 第103页 |
·指标权向量的模糊定权法 | 第103-105页 |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 | 第105-106页 |
·多层模糊优选系统 | 第106-107页 |
·算例 | 第107-111页 |
·建立因素集 | 第107-108页 |
·建立方案集 | 第108-109页 |
·多层多目标模糊优选分析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7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模型试验研究 | 第112-120页 |
·引言 | 第112-113页 |
·模型试验目的以及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113-115页 |
·模型试验的目的 | 第113页 |
·模型试验设计与制作 | 第113-115页 |
·模型静载试验 | 第115-119页 |
·静载试验工况及测点布置 | 第115-116页 |
·静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6-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120-121页 |
·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