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组态技术和组态软件 | 第15-21页 |
·组态技术产生背景 | 第15-16页 |
·组态软件编程原理 | 第16-17页 |
·组态软件主要产品 | 第17-19页 |
·组态技术发展新趋势 | 第19-21页 |
第3章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组成 | 第21-32页 |
·涵闸远程监控系统基本功能 | 第21页 |
·系统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系统体系结构 | 第22-23页 |
·系统功能结构 | 第23-25页 |
·系统信息流程 | 第25-32页 |
·数据流 | 第25-28页 |
·视频流 | 第28-29页 |
·控制流 | 第29-32页 |
第4章 组态涵闸现地测控系统 | 第32-43页 |
·PLC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32-34页 |
·PLC的基本结构 | 第32-33页 |
·PLC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涵闸现地测控系统设计 | 第34-38页 |
·PLC监控单元设计 | 第34-35页 |
·启闭机控制单元设计 | 第35-36页 |
·水位监测单元设计 | 第36页 |
·动力及环境监测单元设计 | 第36-37页 |
·现地测控系统柜体设计 | 第37页 |
·PLC基本配置 | 第37-38页 |
·PLC编程 | 第38-43页 |
·PLC编程软件 | 第38-39页 |
·涵闸启闭控制原理 | 第39页 |
·PLC输入输出信号 | 第39-41页 |
·涵闸启闭梯形图 | 第41-43页 |
第5章 组态闸管所控制系统 | 第43-67页 |
·闸管所控制中心主要功能 | 第43-44页 |
·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43页 |
·控制功能 | 第43页 |
·视频监视 | 第43-44页 |
·软件组成 | 第44-48页 |
·组态软件 | 第44-45页 |
·操作系统软件 | 第45-46页 |
·数据库软件 | 第46-47页 |
·视频系统软件 | 第47-48页 |
·工业以太网与PLC通信 | 第48-49页 |
·工业以太网通信方式 | 第48-49页 |
·组态闸管所上位机和涵闸现地PLC | 第49页 |
·闸管所与涵闸现地控制系统数据交换 | 第49-55页 |
·WinCC通讯原理 | 第49-51页 |
·组态外部变量 | 第51-52页 |
·BinWrite机制 | 第52-53页 |
·控制程序设计 | 第53-55页 |
·过程值归档 | 第55-60页 |
·WinCC过程值归档 | 第55-56页 |
·过程值归档基础 | 第56-58页 |
·过程值归档设计 | 第58-60页 |
·组态输出过程值 | 第60页 |
·OPC技术实现涵闸监控数据共享 | 第60-63页 |
·OPC数据采集原理 | 第61页 |
·利用VB实现WinCC环境下涵闸监控现场数据采集 | 第61-63页 |
·InTouch环境下组态闸管所到涵闸现地控制系统的数据交换 | 第63-67页 |
·InTouch简介 | 第63-64页 |
·闸管所组态方式 | 第64-65页 |
·闸管所控制设计 | 第65-67页 |
第6章 县局以上监控系统组态设计 | 第67-76页 |
·InTouch支持的网络组态结构 | 第67-71页 |
·独立式 | 第67-68页 |
·基于客户端结构 | 第68-69页 |
·基于服务器的结构 | 第69页 |
·动态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结构 | 第69-70页 |
·组态NAD配置 | 第70-71页 |
·组态网络资源 | 第71-74页 |
·组态文件UNC路径 | 第71-72页 |
·组态公共数据源 | 第72-73页 |
·文件访问 | 第73-74页 |
·监控系统的安全设计 | 第74-76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