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前言 | 第15-21页 |
·内分泌干扰物带来的环境问题 | 第15-16页 |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41页 |
·烷基酚概述 | 第21-22页 |
·烷基酚的物化性质 | 第21页 |
·烷基酚的用途及产量 | 第21-22页 |
·壬基酚的生物效应和内分泌干扰作用 | 第22-28页 |
·壬基酚对鱼类的影响 | 第23-26页 |
·诱导生成卵黄蛋白原(Vtg)和卵膜蛋白(Zrp) | 第23-25页 |
·对鱼类生殖系统的损伤 | 第25-26页 |
·对鱼类渗透压调节能力的影响 | 第26页 |
·壬基酚对生物体抗氧化系统的损伤 | 第26-27页 |
·壬基酚对生物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27-28页 |
·烷基酚在环境中的浓度分布 | 第28-35页 |
·大气及干/湿沉降中烷基酚的浓度分布 | 第29-30页 |
·海洋和河口地区水体及沉积物中浓度分布 | 第30-32页 |
·河流及沉积物中烷基酚的浓度分布 | 第32-34页 |
·污水处理厂出水及污泥中烷基酚的浓度分布 | 第34-35页 |
·烷基酚的环境行为和归宿 | 第35-41页 |
·吸附作用 | 第35-36页 |
·降解作用 | 第36-41页 |
·NPEO 转化为NP 的初级降解 | 第36-37页 |
·壬基酚的微生物降解 | 第37-41页 |
·能够降解壬基酚的微生物 | 第37-38页 |
·壬基酚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 第38-39页 |
·影响壬基酚降解的因素 | 第39-41页 |
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环境样品中的烷基酚 | 第41-58页 |
·预处理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1-45页 |
·仪器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环境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43-45页 |
·水体中烷基酚化合物的预处理方法 | 第43页 |
·固相基质中(沉积物/污泥)烷基酚类物质的预处理方法 | 第43-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51页 |
·标准品、试剂与其它预处理仪器 | 第45-46页 |
·分析仪器 | 第46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烷基酚类的预处理方法 | 第47-51页 |
·水样中烷基酚类的预处理方法 | 第47-49页 |
·固相基质中(沉积物/污泥)烷基酚类的预处理过程 | 第49-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GC-MS 分析条件的确定 | 第51页 |
·目标化合物特征离子峰的确定及TIC 色谱图 | 第51-55页 |
·GC/MS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55-58页 |
4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中烷基酚浓度分布特征及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58-105页 |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中烷基酚的浓度分布特征和环境行为 | 第58-82页 |
·胶州湾概况和研究背景 | 第58-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60-61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61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61页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QA/QC) | 第61-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80页 |
·烷基酚的检测限和回收率 | 第63页 |
·结果 | 第63-75页 |
·酚类化合物的组成 | 第63页 |
·胶州湾及入海河流表层水中NP 的分布特征 | 第63-66页 |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悬浮物中NP 的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NP 的分布特征 | 第67-74页 |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其它酚类化合物的浓度分布特征 | 第74-75页 |
·酚类化合物在各环境介质间的分配 | 第75页 |
·讨论 | 第75-80页 |
·与世界其它地区酚类化合物浓度数据比较 | 第76-78页 |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中酚类化合物可能的生物效应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青岛地区污水处理厂对壬基酚及其低聚物去除效率的研究 | 第82-93页 |
·青岛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和团岛污水处理厂简介 | 第83页 |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83-84页 |
·样品萃取 | 第84页 |
·GC-MS 分析条件 | 第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1页 |
·壬基酚在污水样品中的分布 | 第84-88页 |
·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污水样品中NP 的分布 | 第85-87页 |
·团岛污水处理厂污水样品中NP 的分布 | 第87-88页 |
·壬基酚在污泥中的分布 | 第88-89页 |
·与其它国家和地区STP 的报道数据比较 | 第89-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胶州湾及其入海河流中壬基酚对水生生物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93-105页 |
·胶州湾中NP 可能引起的生物效应 | 第93-97页 |
·胶州湾水体中NP 可能引起的生物效应 | 第93-96页 |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NP 可能引起的生物效应 | 第96-97页 |
·胶州湾中NP 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97-102页 |
·以美国EPA 的NP 环境水质标准为评估依据 | 第97-98页 |
·以欧盟对4-NP 的评估报告为评估标准 | 第98-102页 |
·青岛地区居民通过海产品摄入NP 的估算 | 第102-105页 |
5 长江与黄河河口地区不同环境介质中壬基酚的分布特征与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105-129页 |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不同环境介质中壬基酚的分布特征 | 第105-116页 |
·长江口简介 | 第105页 |
·实验部分 | 第105-107页 |
·样品采集 | 第105-106页 |
·样品萃取 | 第106-107页 |
·GC-MS 分析条件 | 第107页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5页 |
·壬基酚的检测限和回收率 | 第107-109页 |
·壬基酚在表层水中的分布特征 | 第109-111页 |
·壬基酚在悬浮物和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 | 第111-114页 |
·壬基酚在各环境介质间的分配 | 第114-115页 |
·与其它河口报道数据比较 | 第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黄河入海口地区水体和沉积物中壬基酚浓度分布特征 | 第116-123页 |
·研究区域简介 | 第116-117页 |
·实验部分 | 第117-119页 |
·样品采集 | 第117-118页 |
·样品萃取 | 第118页 |
·GC-MS 分析条件 | 第118页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118-1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3页 |
·壬基酚的检测限和回收率 | 第119页 |
·黄河入海口水体中NP 浓度分布特征 | 第119-121页 |
·黄河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NP 的分布特征 | 第121-122页 |
·与世界其它河口和海洋环境中壬基酚浓度水平比较 | 第122-123页 |
·小结 | 第123页 |
·黄河口与长江口附近海域壬基酚分布特征比较 | 第123-125页 |
·长江口与黄河口地区壬基酚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125-129页 |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NP 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125-127页 |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NP 可能引起的生物效应 | 第125页 |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NP 的风险商 | 第125-127页 |
·黄河入海口地区NP 初步生态风险评估 | 第127-129页 |
·黄河入海口地区NP 可能引起的生物效应 | 第127页 |
·黄河入海口地区NP 的风险商 | 第127-129页 |
6 长江三峡库区西陵峡段枯水期壬基酚和双酚A 的污染特征 | 第129-137页 |
·研究区域和背景简介 | 第129-130页 |
·实验部分 | 第130-132页 |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130-131页 |
·样品萃取 | 第131页 |
·GC-MS 分析条件 | 第131页 |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131-132页 |
·研究结果 | 第132-135页 |
·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和检测限 | 第132页 |
·研究区域表层水中NP 的浓度分布 | 第132-134页 |
·研究区域表层水中BPA 的浓度分布 | 第134页 |
·与其它地区河流报道数据比较 | 第134-135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135-137页 |
7 创新点与结论 | 第137-144页 |
·总结 | 第137-141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结论 | 第142页 |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2-143页 |
·今后研究展望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72页 |
博士期间发表和投递的文章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