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6断块精细油藏描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0 前言 | 第11-17页 |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油藏描述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7-29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勘探简史 | 第18-20页 |
·研究区区域构造特征 | 第20-29页 |
·区域构造演化地质大背景 | 第20-23页 |
·研究区断裂特征 | 第23-25页 |
·阜宁组地层划分与发育特征 | 第25-27页 |
·阜宁组地史状况 | 第27页 |
·高6 断块地层划分 | 第27-29页 |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29-35页 |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9-31页 |
·岩心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 | 第29-30页 |
·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30-31页 |
·地震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 第31页 |
·高6 断块层序地层划分 | 第31-35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 第31页 |
·中长期基准面旋回划分 | 第31-32页 |
·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 | 第32-35页 |
3 阜一段沉积相研究 | 第35-52页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5-43页 |
·研究区构造类型 | 第35-37页 |
·阜一段重矿物分析 | 第37-40页 |
·粒度特征 | 第40-43页 |
·阜一段发育的相类型 | 第43-52页 |
·沉积模式 | 第43-44页 |
·相层序 | 第44-45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45-46页 |
·阜一段砂厚图及相应的沉积相平面图 | 第46-52页 |
4 储层评价及流动单元划分 | 第52-68页 |
·高6 断块储层特征 | 第52-54页 |
·阜一段稠油环特征 | 第53-54页 |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 第54-58页 |
·高6 断块储层总体特征 | 第54-58页 |
·储层流动单元概论 | 第58-68页 |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分析方法 | 第59页 |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 | 第59-61页 |
·储层流动单元的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研究区流动单元研究 | 第63-68页 |
5 高6 断块三维储层地质建模 | 第68-109页 |
·建模前期基础准备 | 第68-70页 |
·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 | 第68-69页 |
·建模单元尺度 | 第69-70页 |
·高6 断块模型建立 | 第70-109页 |
·构造建模 | 第70-80页 |
·沉积相建模 | 第80-91页 |
·相控约束下的高6 断块物性模型 | 第91-100页 |
·相控模型验证 | 第100-103页 |
·NTG 模型和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103-108页 |
·储量计算 | 第108-109页 |
6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个人简历 | 第11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