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变形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变形机理研究 | 第11-12页 |
·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13页 |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13-1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PLAXIS 有限元软件在基坑开挖数值模拟中的适用性研究 | 第18-43页 |
·PLAXIS2D 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18-19页 |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19-25页 |
·摩尔-库伦模型(Mohr-Coulomb model) | 第19-23页 |
·硬化土模型(Hardening-soil model) | 第23-25页 |
·基坑开挖及桩土接触面的模拟 | 第25-28页 |
·基坑开挖施工过程模拟 | 第25-26页 |
·支护结构与土体接触面的模拟 | 第26-28页 |
·PLAXIS2D 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计算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28-36页 |
·工程实例1 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28-31页 |
·工程实例2 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31-33页 |
·工程实例3 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 第33-36页 |
·PLAXIS2D 在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计算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36-41页 |
·工程实例介绍 | 第36-37页 |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3 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周围地表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 第43-51页 |
·概述 | 第43页 |
·地表沉降曲线为正态分布时的计算方法及改进 | 第43-45页 |
·地表沉降曲线为正态分布时的现有计算方法 | 第43-44页 |
·地表沉降曲线为正态分布时的改进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地表沉降曲线为偏态分布时的计算方法及改进 | 第45-47页 |
·地表沉降曲线为偏态分布时的现有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地表沉降曲线为偏态分布时的改进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实例分析计算 | 第47-49页 |
·计算实例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4 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72页 |
·基本计算条件概述 | 第51-53页 |
·支护桩-钢管内支撑支护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3页 |
·支护桩刚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内支撑刚度的影响 | 第55-58页 |
·支护桩嵌固深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钢管内支撑预加应力的影响 | 第60-63页 |
·支护桩-混凝土内支撑支护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63-70页 |
·支护桩刚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内支撑刚度的影响 | 第65-68页 |
·支护桩嵌固深度的影响 | 第68-70页 |
·土岩组合地区和软土地区基坑地表沉降特性对比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5 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 第72-79页 |
·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计算模型 | 第72页 |
·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72-75页 |
·基本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72-74页 |
·简化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74-75页 |
·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建议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