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弱势群体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 ·必然性研究 | 第10-11页 |
| ·可行性研究 | 第11-12页 |
| ·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2-14页 |
| ·弱势群体界定 | 第12-13页 |
| ·贫困界定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皖西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状况调查与分析 | 第16-29页 |
| ·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第16-18页 |
| ·弱势家庭的收入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18-20页 |
| ·收入情况统计 | 第18-19页 |
| ·收入渠道比较 | 第19-20页 |
| ·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与分析 | 第20-24页 |
| ·医疗健康婚姻和人际关系状况 | 第20-21页 |
| ·消费情况统计 | 第21-23页 |
| ·弱势家庭住房条件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弱势群体的教育文化娱乐情况统计分析 | 第24-27页 |
| ·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信息统计 | 第24-25页 |
| ·精神状况统计 | 第25-27页 |
| ·弱势群体存在的后果状况分析 | 第27-29页 |
| ·对家庭的影响 | 第27-28页 |
| ·对社会的影响 | 第28页 |
|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皖西地区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9-41页 |
|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 ·竞争的结果 | 第29-30页 |
| ·产业结构调整 | 第30-31页 |
| ·人谋不周 | 第31页 |
| ·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自然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 ·交通地形土壤条件影响 | 第31-32页 |
| ·气候条件影响 | 第32页 |
| ·洪涝灾害影响 | 第32-33页 |
| ·皖西地区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现实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 ·农业税费 | 第33-35页 |
| ·教育费 | 第35-36页 |
| ·医疗费用 | 第36-37页 |
| ·风俗习惯费用 | 第37-38页 |
| ·弱势群体形成的人力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 ·文化素质原因 | 第38-39页 |
| ·技术素质原因 | 第39页 |
| ·能力因素影响 | 第39-40页 |
| ·非智力因素影响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改变弱势群体状况的对策分析 | 第41-53页 |
| ·和农村弱势群体相关的问题回顾 | 第42-44页 |
| ·目前学界对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状况的建议 | 第42-43页 |
| ·政府为解决农村弱势群所做的努力 | 第43-44页 |
| ·政府支持具有造血和输血功效 | 第44-47页 |
| ·做好促农基础工作 | 第44-46页 |
|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第47页 |
| ·社会支持对克服弱势群体的弱势状况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 第47-49页 |
| ·物质帮助 | 第48页 |
| ·精神帮助 | 第48-49页 |
| ·个体自我支持是克服弱势走向治富的关键 | 第49-53页 |
| ·走出心理误区 | 第49-50页 |
| ·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 第50-51页 |
| ·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 第51-53页 |
| 总结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注释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