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6-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研究范围的选定 | 第6-7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7-9页 |
|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 第9-12页 |
| ·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创新及局限 | 第13-14页 |
|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研究难点 | 第13-14页 |
| ·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4-15页 |
| 第2章 组织间网络治理理论的框架分析 | 第15-23页 |
| ·组织间网络治理理论的起源及应用 | 第15-18页 |
| ·网络组织运行基本元素分析 | 第18-21页 |
| ·网络行动者 | 第19页 |
| ·行动者联结方式 | 第19-20页 |
| ·网络组织与信息化 | 第20-21页 |
| ·网络组织运行机制分析 | 第21页 |
| ·网络组织结构类型分析 | 第21-23页 |
| 第3章 一个典型案例的“事件——过程”分析 | 第23-31页 |
| ·“劣质奶粉”事件 | 第23-25页 |
| ·事件的起源与扩张:对“劣质奶粉”事件的描述 | 第24-25页 |
| ·政府职能部门力量对事件的影响 | 第25-28页 |
| ·中央层面力量的介入 | 第26-27页 |
| ·地方政府力量的介入 | 第27-28页 |
| ·其他社会力量对事件的影响 | 第28-31页 |
| ·行业协会的介入 | 第28页 |
| ·新闻媒体的介入 | 第28-31页 |
| 第4章 食品安全监管网络透视 | 第31-45页 |
| ·制度缝隙与政府监管力量的削减 | 第32-38页 |
| ·机构与制度设置不合理,难以适应当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 | 第33页 |
| ·部门执法能力低下导致网络监管能力削弱 | 第33-34页 |
| ·部门之间配合脱节导致监管网络漏洞出现 | 第34-36页 |
| ·利益驱动下网络行为者对监管网络的破坏 | 第36-38页 |
| ·地方政府的庇护与制假行业的猖獗 | 第38-39页 |
| ·媒体报道与消费者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 | 第39-41页 |
| ·行业管理与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的失衡 | 第41-45页 |
| 第5章 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成长之路 | 第45-56页 |
| ·用法律完善网络联结机制 | 第45-48页 |
| ·强化弱势网络行动者 | 第48-51页 |
| ·扩大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强化消费者监管力量 | 第49页 |
| ·大力培育行业协会,使之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中坚力量 | 第49-51页 |
| ·建立网络责任机制 | 第51-53页 |
| ·吸纳多方资金,减轻政府网络成本的负担 | 第53-54页 |
| ·综合运用多种机制,避免网络失效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附录 | 第61-74页 |
| 致谢(后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