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1章 可转换债券一般分析 | 第7-17页 |
|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 | 第7-11页 |
| ·标的股票 | 第7页 |
| ·票面利率 | 第7-8页 |
| ·转股价格 | 第8页 |
| ·转换期限 | 第8-9页 |
| ·赎回条款 | 第9-10页 |
| ·回售条款 | 第10页 |
| ·转换调整条件和保护条款 | 第10-11页 |
| ·可转换债券的存续期限 | 第11页 |
| ·可转换债券的偿还方式 | 第11页 |
| ·可转换债券价值构成 | 第11-13页 |
| ·直接价值的确定 | 第11-12页 |
| ·转换价值 | 第12页 |
| ·最小价值原理 | 第12-13页 |
|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意义 | 第13-15页 |
| ·可转换债券与资本结构深化 | 第13页 |
| ·可转换债券与公司治理结构 | 第13-14页 |
| ·可转换债券筹资优势 | 第14-15页 |
| ·金融创新的需要 | 第15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 | 第15-17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为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提供一种稳定机制 | 第15-16页 |
| ·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 第16-17页 |
| 第2章 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的经济学分析-从价值链角度 | 第17-23页 |
|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 | 第17-20页 |
| ·波特价值链简介 | 第17-18页 |
| ·价值链系统及内部诸因素的联系 | 第18-19页 |
| ·价值链与组织结构 | 第19页 |
| ·价值链理论的应用 | 第19-20页 |
| ·价值链在构建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中的运用 | 第20-23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要素的构成 | 第20-21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要素间相互关系的阐述 | 第21页 |
| ·价值链在构建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中运用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 ·价值链在构建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中的运用 | 第22-23页 |
| 第3章 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历史与现状-国内外比较分析 | 第23-35页 |
| ·可转换债券在国际上的发展和现状 | 第23-27页 |
| ·全球可转换债券市场概述 | 第23-24页 |
| ·美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现状 | 第24-26页 |
| ·欧洲可转换债券市场现状 | 第26-27页 |
|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发展和现状 | 第27-32页 |
| ·可转换债券在国内的发展 | 第27-31页 |
|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呈现出的特点 | 第31-32页 |
| ·可转换债券发展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 第32-35页 |
| 第4章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35-44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 ·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司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方面的限制 | 第37-40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的缺乏问题 | 第40页 |
| ·机构投资者匮乏,交投不够活跃 | 第40-42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交易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客体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中介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 第5章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体系的优化 | 第44-50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主体的优化 | 第44-48页 |
|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债券市场建设 | 第44-45页 |
| ·完善可转换债券发行政策规范及监管制度 | 第45页 |
| ·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素质 | 第45-46页 |
| ·修改并完善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 | 第46-47页 |
| ·培育和发展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可转换债券市场 | 第47页 |
| ·可以考虑扶持私募基金进入可转债市场 | 第47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交易的优化 | 第47-48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客体的优化 | 第48页 |
| ·可转换债券市场中介的优化 | 第48-50页 |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