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遥感和GIS支持下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

前言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目录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7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4-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5-16页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非点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第16-18页
  1.2.2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及分类第18-21页
  1.2.3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1-28页
  1.2.4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第28-30页
 1.3 GIS和遥感支持下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第30-34页
  1.3.1 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与GIS、遥感结合的必要性第30-31页
  1.3.2 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与GIS、遥感结合的层次及现状第31-33页
  1.3.3 非点源污染模型与GIS、遥感集成的方式第33-34页
 1.4 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4-35页
 1.5 论文内容安排第35-37页
第二章 流域主要非点源污染因子遥感分析第37-70页
 2.1 引言第37页
 2.2 三峡流域概况第37-39页
  2.2.1 自然概况第37-38页
  2.2.2 社会经济概况第38-39页
 2.3 流域遥感影像非点源污染因子提取技术流程第39-40页
  2.3.1 数据源介绍第39页
  2.3.2 遥感数据源提取信息流程第39-40页
 2.4 流域土地覆被遥感分析第40-51页
  2.4.1 土地覆被遥感信息提取第41-43页
  2.4.2 土地覆被动态分析第43-46页
  2.4.3 土地覆被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第46-50页
  2.4.4 小结第50-51页
 2.5 流域植被盖度遥感分析第51-56页
  2.5.1 植被盖度遥感信息提取第52-55页
  2.5.2 植被盖度分析第55-56页
  2.5.3 小结第56页
 2.6 流域土壤侵蚀遥感分析第56-60页
  2.6.1 土壤侵蚀遥感解译第57-59页
  2.6.2 土壤侵蚀分析第59-60页
  2.6.3 小结第60页
 2.7 基于GIS和R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第60-67页
  2.7.1 土壤侵蚀数据库构建第61-62页
  2.7.2 土壤侵蚀计算第62-66页
  2.7.3 结果模拟与分析第66-67页
  2.7.4 小结第67页
 2.8 本章小结第67-70页
第三章 ANNAGNPS模型在流域典型汇水区应用研究第70-101页
 3.1 引言第70-71页
 3.2 流域典型汇水区选择第71-73页
  3.2.1 流域离散化与典型汇水区选择第71-72页
  3.2.2 典型汇水区概况第72-73页
 3.3 ANNAGNPS模型概述第73-82页
  3.3.1 模型结构第74-77页
  3.3.2 模型机理第77-81页
  3.3.3 模型输入参数第81-82页
 3.4 ANNAGNPS模型在流域典型汇水区的应用第82-99页
  3.4.1 典型汇水区非点源污染模型参数确定第82-90页
  3.4.2 典型汇水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第90-91页
  3.4.3 典型汇水区模拟结果分析第91-95页
  3.4.4 典型汇水区模型应用验证第95-99页
 3.5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四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驱动力研究第101-130页
 4.1 引言第101-102页
 4.2 土地利用驱动力模型研究第102-112页
  4.2.1 三峡流域土地利用驱动力宏观分析模型第103-105页
  4.2.2 典型汇水区土地利用驱动力主成份分析第105-107页
  4.2.3 典型汇水区土地利用变化人口驱动力第107-111页
  4.2.4 小结第111-112页
 4.3 降雨径流驱动力模型研究第112-119页
  4.3.1 典型汇水区径流变化特征分析第112-114页
  4.3.2 典型汇水区径流变化气候驱动力模型第114-116页
  4.3.3 典型汇水区径流变化人类驱动力模型第116-118页
  4.3.4 小结第118-119页
 4.4 数字人口产污模型第119-127页
  4.4.1 人口密度的空间连贯分布模型第120-124页
  4.4.2 典型汇水区数字人口产污模型第124-125页
  4.4.3 模型验证第125-127页
  4.4.4 小结第127页
 4.5 本章小结第127-130页
第五章 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研究第130-147页
 5.1 引言第130页
 5.2 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第130-133页
  5.2.1 污染源的控制与管理第130-132页
  5.2.2 污染扩散途径的控制与管理第132-133页
  5.2.3 小结第133页
 5.3 ANNAGNPS模型敏感性分析第133-137页
  5.3.1 敏感因子的选取第134页
  5.3.2 敏感结果及分析第134-137页
 5.4 典型汇水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区划第137-139页
  5.4.1 关键源区标识第137-138页
  5.4.2 控制管理区划第138-139页
 5.5 典型汇水区最佳管理措施构建及效果模拟第139-146页
  5.5.1 畜禽养殖+土壤侵蚀区控制管理方案第139-142页
  5.5.2 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区控制管理方案第142-144页
  5.5.3 土壤侵蚀+化肥施用区控制管理方案第144页
  5.5.4 化肥施用+土壤侵蚀区控制管理方案第144-145页
  5.5.5 典型汇水区一般控制管理方案第145-146页
 5.6 本章小结第146-14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7-153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147-151页
 6.2 主要创新成果第151页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研究论文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系统在路面破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城市公交站点优化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