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

绪论:追溯历史与聚焦制度第1-20页
 一、问题之源第7-10页
 二、方法之镜第10-12页
 三、概念界定第12-14页
 四、文献综述第14-16页
 五、体系结构第16页
 六、其他问题第16-20页
第一章:困境中的突围:晚清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第20-51页
 一、旁采泰西:洋务学堂的建立与发展第20-23页
 二、“西学”东渐: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与京师大学堂的建立第23-28页
 三、传统的断裂:书院改制与高校设置第28-32页
 四、新制度的创始: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与高校设置第32-37页
 五、旧制度的终结:科举制的废除与高校设置第37-40页
 六、新机构的组建:学部的建立与高校设置第40-47页
 七、最后的挽歌:存古学堂的兴衰与高校设置第47-51页
第二章:混乱中的秩序:民国前期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第51-83页
 一、制度的转型与变革:学制演变与高校设置第51-58页
 二、分区设置与地方兴学:高校设置的地区布局第58-65页
 三、独立与融合的纷争:高等师范的独立设置问题第65-70页
 四、兴学与整顿:法政学校、私立大学的兴起与治理第70-76页
 五、还我主权: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教会大学立案第76-83页
第三章 动荡中的规范发展:民国后期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第83-125页
 一、理性设计的限度:大学院、大学区制与高校设置第83-91页
 二、规范办学的制度化(上):公立高校的整顿与高校设置第91-101页
 三、规范办学的制度化(下):私立高校的整顿与高校设置第101-106页
 四、战火中的迁移与调整:抗战期间的高校设置第106-115页
 五、走在回家的路上:抗战胜利后的高校回迁与调整第115-119页
 六、红色的高等学校:非国统区的高校设置第119-125页
第四章:悲欢离合中沉浮:共和国高校设置的制度分析第125-171页
 一、制度初建与制度绵延:共和国初期的高校设置第125-133页
 二、制度借鉴与重新洗牌:院系调整与高校设置的单科化第133-138页
 三、大跃进与大调整: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高校设置第138-145页
 四、制度虚无中的“教育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的高校设置第145-153页
 五、恢复增设与制度重建:“文化大革命”后的高校设置第153-160页
 六、制度健全、重中之重与合并狂潮:世纪转折点上的高校设置第160-171页
第五章:历史的轨迹与制度化生存第171-188页
 一、制度化历程:我国高校设置变迁路径的制度分析第171-175页
  1、移植外生、精英设计与“政治论”导向:高校设置制度的起源第171-172页
  2、冲突与妥协中的多元博弈:高校设置制度的变迁第172-173页
  3、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高校设置的制度化路径第173-175页
  4、断裂与绵延的交织:高校设置制度变迁中的路径转向与路径依赖第175页
 二、历史的烙印:我国高校设置的若干特点分析第175-180页
  1、分分合合的演绎:院校的分离与合并第176页
  2、独立与融合的纷争:高等师范院校的设置第176-177页
  3、重点发展:重点大学制度与学术金字塔第177-178页
  4、均衡布局:高校地区布局问题第178页
  5、归于一统与分散办学:部门办学问题第178-179页
  6、两条腿走路与一条腿独行:私立高校的兴衰第179页
  7、外人办学与教育主权:教会大学的立案与消亡第179-180页
 三、历史的教训与制度化生存:高校设置制度的若干特点分析第180-187页
  1、激进与渐进:高校设置制度的连续性问题第180-181页
  2、目标与制度:高校设置制度的一般性问题第181-182页
  3、刚性与弹性:高校设置制度的开放性问题第182-184页
  4、移植与本土:高校设置制度的本土化问题第184-185页
  5、理性设计与互动博弈:高校设置制度的原发性问题第185-186页
  6、制度神话与制度虚无:高校设置制度的两极化问题第186-187页
 四、回顾与前瞻:基本结论及今后研究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6页
后记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军用集成电路典型失效模式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
下一篇:民航安全六西格玛管理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