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回顾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10-13页 |
2 基于选址行为分析的空间结构变化所采用的相关理论探讨 | 第13-21页 |
·现代区位理论 | 第13-17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13-14页 |
·新古典区位论 | 第14-16页 |
·新经济地理区位论 | 第16-17页 |
·区位理论评述 | 第17-18页 |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选址行为分析思路构建 | 第18-21页 |
·研究范围界定为城市内部 | 第18页 |
·从城市出现的经济学解释出发 | 第18页 |
·理论框架的普适性 | 第18-19页 |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区位因子选择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0-21页 |
3 基于选址行为分析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理论模型构建 | 第21-36页 |
·城市功能位点划分及其特征 | 第21-25页 |
·城市功能位点的划分——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简化 | 第21-22页 |
·城市空间的五类功能位点 | 第22-24页 |
·城市功能位点的外生、内生划分 | 第24-25页 |
·经济主体选址的“收益”与“成本” | 第25-29页 |
·经济主体选择的“收益”——“活动距离” | 第25-28页 |
·经济主体面临的“成本”——城厢地块开发成本等值线 | 第28-29页 |
·经济主体选择地域空间位置的决策调整 | 第29-31页 |
·城市功能“位点”变化的综合解释 | 第31-35页 |
·将功能“位点”恢复为五个,并且往返频率存在差异 | 第31-32页 |
·外生“位点”的变化带来的内生“位点”的相应变动分析 | 第32-33页 |
·内生城市功能“位点”的动态相继变动趋势分析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4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理论模型的应用方法 | 第36-42页 |
·城市功能位点的界定 | 第36-38页 |
·平面二维空间内的位点变迁解释和预测 | 第38-40页 |
·位点变迁解释的应用方法 | 第38-39页 |
·位点变迁预测的应用方法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5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理论模型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区为例 | 第42-62页 |
·南京市区各功能位点的界定、划分 | 第42-49页 |
·交通位点A | 第42-43页 |
·南京的高附加值加工类位点 | 第43-45页 |
·消费中心位点C | 第45-47页 |
·高收入居住位点 | 第47-49页 |
·主导性资源支配位点 | 第49页 |
·南京市区1980年代至今工业位点的选址变迁 | 第49-53页 |
·南京80年代的工业位点的选址 | 第49-51页 |
·南京目前的工业位点的选址 | 第51-52页 |
·南京工业位点的选址变迁的解释 | 第52-53页 |
·城南发展趋势的理论预测 | 第53-62页 |
·新城南到各功能位点活动的可能路线 | 第53-54页 |
·南京当前地价分布 | 第54-55页 |
·新城南相对于其他新城的发展优势 | 第55-56页 |
·新城南与其他等距离区域的活动距离比较 | 第55-56页 |
·与其他等距离区域的地价比较 | 第56页 |
·新城南未来位点类型的可能性分析 | 第56-62页 |
·全市消费中心位点C的可能性 | 第57-59页 |
·高收入家庭居住位点D的可能性 | 第59-60页 |
·高附加值工业位点B的可能性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理论方面的结论 | 第62页 |
·实践方面的结论 | 第62-63页 |
·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高收入居住位点实地调查表》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