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GmNAC和GmLFY转录因子编码基因的克隆、鉴定和种子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54页
 第一章 大豆种子发育与转录因子第13-26页
   ·种子发育研究的重要性第13-14页
   ·大豆的种子发育第14-15页
   ·种子发育中的转录因子第15-20页
   ·植物中转录因子的分类第20-24页
   ·结语第24-26页
 第二章 植物中的NAC转录因子第26-40页
   ·NAC基因的特征第26-29页
   ·NAC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第29-37页
   ·NAC蛋白质结构第37-38页
   ·NAC系统发育研究第38-39页
   ·展望第39-40页
 第三章 植物中的LFY同源转录因子第40-47页
   ·LFY同源基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第40-42页
   ·植物中的LFY同源基因第42-45页
   ·转基因研究第45-46页
   ·LFY同源基因与植物的系统进化第46页
   ·展望第46-47页
 第四章 大豆种子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第47-53页
   ·大豆种子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第47-51页
   ·大豆种子性状QTL定位研究中的问题第51-53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3-54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54-113页
 第五章 大豆NAC基因(GmNAC)的克隆与鉴定第55-78页
   ·材料与方法第55-59页
     ·植物材料第55页
     ·植物材料的处理第55页
     ·大豆总DNA和RNA的提取第55页
     ·大豆RNA的纯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55页
     ·序列搜索与引物设计第55-57页
     ·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第57页
     ·序列分析第57页
     ·RT-PCR分析第57页
     ·亚细胞定位第57-59页
       ·菌株与质粒第57页
       ·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第57-58页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第58页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第58页
       ·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第58-59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74页
     ·GmNAC基因的克隆第59-60页
     ·GmNAC基因的核酸序列分析第60-62页
     ·GmNA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62-64页
     ·GmNAC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4-67页
     ·GmNAC蛋白三维建模分析第67-69页
     ·GmNAC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9-72页
       ·GmNAC基因的组织表达第69-70页
       ·GmNAC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种子中的表达第70-71页
       ·GmNAC基因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第71-72页
     ·GmNAC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72-73页
     ·GmNAC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第73-74页
   ·讨论第74-78页
     ·GmNAC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第74-75页
     ·GmNAC基因的功能第75-78页
 第六章 大豆LFY同源基因(GmLFY)的克隆与鉴定第78-100页
   ·材料与方法第78-81页
     ·植物材料第78页
     ·大豆DNA和总RNA的分离第78页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78页
     ·序列搜索与引物设计第78页
     ·大豆LFY同源基因的定位第78-79页
       ·CAPS标记的形成第78-79页
       ·CAPS标记分析NJ(SP)BN群体中的家系第79页
       ·大豆LFY同源基因的定位第79页
     ·RACE-PCR第79页
     ·序列分析第79页
     ·RT-PCR分析第79-80页
     ·GmLFY融合蛋白的表达第80页
     ·GmLFY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及亚细胞定位第80-81页
       ·菌株与质粒第80页
       ·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第80-81页
       ·农杆菌感受态及转化方法第81页
       ·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第81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96页
     ·大豆LFY同源基因(GmLFY)的克隆第81-83页
     ·CAPS标记的开发和GmLFY基因定位第83-84页
     ·GmLFY基因的克隆第84-86页
     ·GmLFY基因核酸序列分析第86-88页
     ·GmLFY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第88-90页
     ·GmLFY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0-92页
     ·GmLFY的组织表达分析第92-93页
     ·GmLFY融合蛋白的表达第93-94页
     ·GmLFY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及亚细胞定位第94-95页
     ·GmLFY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第95-96页
   ·讨论第96-100页
     ·GmLFY参与大豆生殖发育过程第96-97页
     ·根据GmLFY基因的遗传定位结果推测其功能第97-98页
     ·LFY同源基因的功能分化第98-100页
 第七章 大豆种子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第100-113页
   ·材料与方法第100-101页
     ·作图群体第100页
     ·表型数据来源第100页
     ·数据分析第100-101页
       ·群体表型分析第100页
       ·标记数据分析第100-101页
     ·SSR标记分析第101页
       ·DNA提取第101页
       ·SSR标记分析第101页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第101页
     ·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QTL位点第101页
   ·结果与分析第101-110页
     ·亲本及群体家系的SSR分析第101-105页
     ·种子性状的QTL分析第105-110页
       ·群体分析第105-108页
       ·种子性状的QTL分析第108-110页
   ·讨论第110-113页
     ·种子性状的QTL分析第110-111页
     ·分子水平上解释蛋白质含量与油分含量的相关第111-113页
全文讨论第113-114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14-115页
全文结论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9页
附表与附录第129-141页
论文写作与发表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小型机器人视觉民航道路检测跟踪算法的研究
下一篇:从疏离感看谭恩美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