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双价抗盐基因转化番茄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引言 | 第8页 |
第一节 植物的耐盐机理 | 第8-13页 |
1. 植物对盐胁迫的形态适应 | 第8页 |
2. 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 | 第8-11页 |
3. 离子摄入和区域化集中 | 第11-12页 |
4. 活性氧的清除 | 第12页 |
5. 盐胁迫蛋白 | 第12-13页 |
6. 盐胁迫与信号转导 | 第13页 |
第二节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 | 第13-20页 |
1. 植物基因工程 | 第13-16页 |
·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 第14-15页 |
·获得转基因植物的途径 | 第15-16页 |
2.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 | 第16-20页 |
·与渗透调节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 | 第16-18页 |
·与维持细胞内离子平衡相关的基因 | 第18-19页 |
·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 | 第19-20页 |
·与氧化胁迫相关的基因 | 第20页 |
·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 | 第20页 |
第三节 番茄改良基因工程 | 第20-26页 |
1. 生物逆境抗性基因工程 | 第21-23页 |
·番茄抗病毒基因工程 | 第21-22页 |
·番茄抗真菌、细菌病基因工程 | 第22-23页 |
·番茄抗虫基因工程 | 第23页 |
2. 非生物逆境抗性基因工程 | 第23-24页 |
3. 耐储藏、延迟成熟基因工程 | 第24-25页 |
4. 品质改良基因工程 | 第25-26页 |
5. 雄性不育基因工程 | 第26页 |
第四节 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9-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40页 |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29-30页 |
·农杆菌直接导入法 | 第30-31页 |
·农杆菌转化番茄程序 | 第31-32页 |
·CTAB 法提取植物基因组 DNA | 第32页 |
·转基因植株 PCR、Southern 检测 | 第32页 |
·转基因植株 RT-PCR 检测 | 第32-37页 |
·转基因植株甜菜碱含量测定 | 第37页 |
·转基因植株耐盐性检测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0-50页 |
第一节 番茄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转化植株的获得 | 第40-43页 |
1. 番茄转化外植体的再生 | 第40页 |
2. 不同激素比对番茄外植体后期分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抗生素‘特美汀’对番茄外植体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再生植株的获得及移栽 | 第42-43页 |
第二节 转基因番茄的分子检测及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 第43-46页 |
第三节 转基因番茄的耐盐性分析 | 第46-50页 |
1. 盐胁迫下转基因番茄的表型及干重、鲜重 | 第46页 |
2.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46-47页 |
3.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47页 |
4.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7-5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0-57页 |
1. 抗生素‘特美汀’对番茄外植体再生频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 多基因转化提高植物耐盐性 | 第51-52页 |
3. 转双基因番茄的耐盐性 | 第52-54页 |
4. 外源基因遗传的稳定性 | 第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6.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