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敌意收购概述 | 第9-15页 |
第一节 敌意收购的概念与特征 | 第9-11页 |
一、敌意收购的概念与特征 | 第9-10页 |
二、敌意收购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敌意收购的产生条件及运行方式 | 第11-15页 |
一、敌意收购产生的条件 | 第11-12页 |
二、敌意收购的运行方式 | 第12-14页 |
三、我国敌意收购的主要方式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敌意收购的动因及其价值评判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敌意收购的动因 | 第15-18页 |
一、西方国家敌意收购的动因 | 第15-16页 |
二、我国敌意收购的动因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敌意收购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 第18-21页 |
一、在英美等国的表现 | 第18-20页 |
二、在德日等国的体现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敌意收购在我国的意义 | 第21-24页 |
一、协议收购的重大缺陷 | 第21-22页 |
二、敌意收购在我国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敌意收购的法律规制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敌意收购立法 | 第24-30页 |
一、美国 | 第24-27页 |
二、英国 | 第27-29页 |
三、日本 | 第29页 |
四、德国 | 第29-30页 |
五、对国外敌意收购立法的评析 | 第30页 |
第二节 我国敌意收购的立法状况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敌意收购立法的思考 | 第32-42页 |
第一节 我国敌意收购的制度性缺陷及其应对 | 第32-35页 |
一、我国《证券法》的相关缺陷及其完善 | 第33-34页 |
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缺陷及其完善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反收购法律规制的立法建议 | 第35-38页 |
一、确定反收购中董事会和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 | 第35-36页 |
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 第36-37页 |
三、明确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行为的决定权的模式选择 | 第37-38页 |
四、给予反收购适当的生存空间 | 第38页 |
第三节 关于“一致行动人”的规定 | 第38-42页 |
一、“一致行动人”的界定 | 第39-40页 |
二、我国敌意收购立法中“一致行动人”制度的法律完善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