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写 Abbreviations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 ·盐胁迫条件下植物细胞离子平衡(ion homeostasis)的生理学研究 | 第10-15页 |
| ·植物细胞内K~+、Na~+的稳态平衡 | 第10-13页 |
| ·模式植物拟南芥 | 第13-14页 |
| ·影响膜片钳记录的条件 | 第14-15页 |
| ·拟南芥根细胞原生质体膜片钳记录的研究动态 | 第15页 |
| ·低温胁迫Ca~(2+)信号的细胞学研究 | 第15-29页 |
| ·植物细胞内的Ca~(2+)信号转导 | 第15-17页 |
| ·Ca~(2+)信号的特点 | 第15-16页 |
| ·植物细胞中Ca~(2+)参与的调控过程 | 第16-17页 |
| ·冷与Ca~(2+)信号 | 第17-20页 |
| ·低温胁迫及植物应答反应 | 第17-19页 |
| ·Ca~(2+)在冷训化中的 | 第19-20页 |
| ·CBF 类转录因子在冷训化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 ·CBF 类转录因子的发现及其调控机制 | 第20-21页 |
| ·超表达CBF 类转录因子对拟南芥的影响 | 第21-22页 |
| ·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标定方法 | 第22-29页 |
| ·荧光指示剂法 | 第23-24页 |
| ·Yellow Cameleon 2.1 (YC2.1) | 第24-25页 |
| ·水母发光蛋白法 | 第25-29页 |
| ·水母发光蛋白简介 | 第25-26页 |
| ·水母发光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离 | 第26-28页 |
| ·水母发光蛋白的应用 | 第28-29页 |
| ·立题依据 | 第29-3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9页 |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 ·实验溶液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 ·拟南芥的培养方法 | 第32-33页 |
| ·培养条件 | 第33页 |
| ·根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 | 第33-34页 |
| ·全细胞电流的记录 | 第34-35页 |
| ·拟南芥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 | 第35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35-36页 |
| ·大肠杆菌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6页 |
| ·PCR 扩增 | 第36-37页 |
| ·小量酶切鉴定 | 第37页 |
| ·从低熔点琼脂糖凝胶中回收目的DNA 片段 | 第37-38页 |
| ·DNA 片段的连接 | 第38页 |
| ·农杆菌GV310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8-39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39页 |
| ·潜在转化株系的筛选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 ·根生长、发育情况的比较 | 第39-40页 |
| ·酶解时间的控制 | 第40-41页 |
| ·根原生质体状态的比较 | 第41-43页 |
| ·突变体杂交 | 第43-44页 |
| ·质粒改造 | 第44-47页 |
| ·质粒pCAMBIA1300+pMAQ2/ HVA1-2.2 的构建 | 第44-45页 |
| ·质粒pCAMBIA1300+pMAQ2/ HVA1-2.2 的构建步骤 | 第45-47页 |
| ·重组pCAMBIA1300+pMAQ2/HVA1-2.2 质粒对农杆菌的转化 | 第47页 |
|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转化 | 第47页 |
| ·潜在转化株的筛选 | 第47-48页 |
| 4 讨论 | 第48-53页 |
| ·原生质体分离情况的比较 | 第48-51页 |
| ·不同培养方法对根的影响 | 第48-50页 |
| ·不同培养方法取材的优缺点 | 第50页 |
| ·酶解条件的控制 | 第50-51页 |
| ·钙离子浓度测定 | 第51-53页 |
| ·拟南芥的杂交 | 第51-52页 |
| ·质粒的改造 | 第52页 |
| ·转化水母发光蛋白拟南芥应用前景的探讨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