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关于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8页 |
(二) 关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性情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8-9页 |
(三) 关于《中庸》性情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9页 |
(四) 关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中庸》性情思想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一、性情思想的探源 | 第10-15页 |
(一) 周初宗教中道德人文精神的跃动 | 第10-12页 |
1. 周初的宗教人文精神 | 第10-11页 |
2. 周初人文精神对人性论的孕育 | 第11-12页 |
(二) 春秋时期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和宗教人文化 | 第12-13页 |
1. 以礼为中心的人文世纪和宗教人文化的出现 | 第12页 |
2. 春秋时代性之流行及人性论的开进 | 第12-13页 |
(三) 孔子的性情思想探源 | 第13-15页 |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第13-14页 |
2.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 第14-15页 |
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中庸》的性情哲学探析 | 第15-26页 |
(一) 自天命而人性 | 第15-19页 |
1.《性自命出》与《中庸》关于天的界定 | 第15-16页 |
2.《性自命出》与《中庸》关于命的界定 | 第16-17页 |
3. 性的本质规定:气之性与德之性 | 第17-19页 |
(二) 以情释性 | 第19-23页 |
1.《性自命出》与《中庸》关于情的界定 | 第19-22页 |
2.以情释性 | 第22-23页 |
(三) 心术之道与中庸之道 | 第23-26页 |
1.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关于“道”的思想 | 第23-25页 |
2.《中庸》关于“道”的思想 | 第25-26页 |
三、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中庸》之性情修养功夫 | 第26-32页 |
(一)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之性情修养功夫 | 第26-30页 |
1. “性动之、逆之、实之、厉之、出之、养之、长之”系统思想的探讨 | 第27-29页 |
2. 礼乐教化之性情修养功夫 | 第29-30页 |
(二) 《中庸》之性情修养功夫 | 第30-32页 |
1. “率性”、“尽性”、“尊德性” | 第31页 |
2. 知行合一的性情修养功夫 | 第31页 |
3. 慎独的性情修养功夫 | 第31-32页 |
四、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向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