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6σ简介 | 第13页 |
| ·6σ公差设计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 ·6σ公差设计的内涵 | 第15-16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前言 | 第17页 |
| ·稳健公差设计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并行公差设计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 ·总结 | 第19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6σ公差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3-45页 |
| ·6σ设计 | 第23-28页 |
| ·DFSS | 第23-24页 |
| ·DFSS流程及主要设计工具 | 第24-27页 |
| ·DFSS与DMAIC的区别 | 第27-28页 |
| ·并行质量工程 | 第28-30页 |
| ·DFSS的重要性及其哲理 | 第30-32页 |
| ·稳健设计 | 第32-35页 |
| ·稳健设计的思想 | 第32-34页 |
| ·稳健设计方法 | 第34-35页 |
| ·传统的公差设计方法 | 第35-40页 |
| ·极值法 | 第35页 |
| ·统计平方公差方法 | 第35-36页 |
| ·6σ机械公差设计 | 第36-40页 |
| ·Taguchi的公差设计 | 第40-44页 |
| ·质量损失函数 | 第40-41页 |
| ·Taguchi的公差确定方法和公差设计的区别 | 第41-42页 |
| ·Taguchi的公差设计 | 第42-43页 |
| ·Taguchi公差设计的不足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对传统公差设计方法的改进 | 第45-65页 |
| ·6σ机械公差设计实例分析 | 第45-49页 |
| ·6σ机械公差设计优化流程 | 第45页 |
| ·6σ机械公差设计实例分析 | 第45-48页 |
| ·对6σ机械公差设计的几点说明 | 第48-49页 |
| ·对6σ机械公差设计的改进 | 第49-56页 |
| ·建立一般尺寸链的统计公差 | 第50页 |
| ·结合DOE的6σ机械公差设计 | 第50-53页 |
| ·改进的6σ机械公差设计的实例分析 | 第53-55页 |
| ·对改进的6σ机械公差设计的评价 | 第55-56页 |
| ·过程能力指数在公差设计中的作用及其形式 | 第56-59页 |
| ·过程能力指数在公差设计中的作用 | 第56页 |
| ·过程能力指数的假设条件 | 第56-57页 |
| ·过程能力指数的形式 | 第57-58页 |
| ·如何应用过程能力指数 | 第58-59页 |
| ·基于变异系数和方差百分比改进的Taguchi公差设计 | 第59-64页 |
| ·设计过程 | 第59-60页 |
| ·实例分析 | 第60-62页 |
| ·改进的Taguchi公差设计流程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基于RSM双响应的并行公差设计 | 第65-99页 |
| ·成本函数的开发 | 第66-68页 |
| ·质量损失函数的形式 | 第66-67页 |
| ·总成本函数 | 第67-68页 |
| ·对并行参数和公差设计的理解 | 第68-71页 |
| ·各种设计情况的分类 | 第71-72页 |
| ·根据公差的表达形式进行分类 | 第71-72页 |
| ·根据响应的质量特性确定设计内容 | 第72页 |
| ·各种设计情况所采用的质量损失函数形式 | 第72页 |
| ·基于RSM的稳健设计方法进行6 σ公差设计的必要性 | 第72-76页 |
| ·应用RSM的必要性 | 第72-73页 |
| ·应用RSM双响应稳健设计方法的必要性 | 第73-76页 |
| ·应用RSM来近似转换函数的并行参数和公差设计 | 第76-79页 |
| ·整合函数的构建 | 第76-79页 |
| ·稳健性验证及公差调整 | 第79页 |
| ·小结 | 第79页 |
| ·基于RSM方差模型的公差设计方法的开发 | 第79-83页 |
| ·方差分析 | 第80页 |
| ·均值的调整策略 | 第80-82页 |
| ·优化模型的开发 | 第82-83页 |
| ·考虑偏倚的公差设计方法的构建 | 第83-84页 |
| ·考虑偏倚的必要性和优势 | 第83-84页 |
| ·考虑偏倚的优化模型 | 第84页 |
| ·对于望大、望小特性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84-87页 |
| ·确定过程稳定点的稳健域 | 第85-87页 |
| ·建立望大、望小特性的优化模型 | 第87页 |
| ·公差作为参数时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87-95页 |
| ·基于RSM方差模型的公差设计方法的开发 | 第88页 |
| ·对优化模型1 的实例分析 | 第88-91页 |
| ·均值有偏倚时的设计方法 | 第91-95页 |
| ·对望大、望小特性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95页 |
| ·MSE标准的延伸——考虑预测稳健性 | 第95-96页 |
| ·基于VM双响应的并行公差设计的技术路线 | 第96-97页 |
| ·6σ能力验证 | 第96页 |
| ·并行公差设计的步骤和技术路线 | 第96-97页 |
| ·本章总结 | 第97-99页 |
| 第五章 面向噪声因子的并行公差设计 | 第99-110页 |
| ·产品稳健设计和过程稳健设计 | 第99-100页 |
| ·对噪声因子的理解 | 第100-102页 |
| ·在公差设计中对噪声因子的解释 | 第100-101页 |
| ·控制和噪声交互作用的重要性 | 第101-102页 |
| ·包含噪声因子的RSM响应模型的建模策略 | 第102-106页 |
| ·包含噪声因子的RSM响应模型 | 第102-104页 |
| ·均值和方差双响应模型的构建 | 第104页 |
| ·双响应模型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 ·过程方差稳健域的构建 | 第105-106页 |
| ·基于最小过程方差置信域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106-108页 |
| ·面向噪声因子的并行公差设计步骤及技术路线 | 第108-109页 |
| ·本章总结 | 第109-110页 |
| 第六章 实验设计的选择 | 第110-123页 |
| ·对稳健性的理解 | 第110-112页 |
| ·稳健性定义 | 第110-111页 |
| ·对变异的理解以及减少变异的策略 | 第111页 |
| ·对RSM设计稳健性的认识 | 第111-112页 |
| ·CCDs设计的选择 | 第112-119页 |
| ·CCDs及其主要类别简介 | 第112-114页 |
| ·主要的概念 | 第114-115页 |
| ·对三类设计的评价与比较 | 第115-117页 |
| ·实例分析 | 第117-118页 |
| ·CCC、CCI和CCF异同点的比较和总结 | 第118-119页 |
| ·选择CCDs的指导原则 | 第119页 |
| ·结合表实验设计的选择 | 第119-122页 |
| ·田口内外表和RSM结合表的比较 | 第119-121页 |
| ·适于结合表的混级设计 | 第121-122页 |
| ·几个稳健性指标 | 第122页 |
| ·小结 | 第122-123页 |
| 第七章 应用研究 | 第123-130页 |
| ·整合方法 | 第123-124页 |
| ·问题描述 | 第123-124页 |
| ·模型求解 | 第124页 |
| ·对并行公差设计方法的验证 | 第124-129页 |
| ·验证流程 | 第124-125页 |
| ·模型 | 第125-126页 |
| ·实例分析与验证 | 第126-129页 |
| ·结论 | 第129-130页 |
| 结束语 | 第130-132页 |
| 结论 | 第130页 |
| 研究展望 | 第130-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 附录 | 第143-150页 |
| 附录1 | 第143页 |
| 附录2 | 第143-144页 |
| 附录3 | 第144页 |
| 附录4 | 第144-146页 |
| 附录5 | 第146-150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0-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