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牛奶成分快速检测方法及仪器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牛奶测量的方法及现状 | 第8-10页 |
| ·化学分析法 | 第8-9页 |
| ·紫外线吸收光谱法 | 第9页 |
| ·中红外光谱分析法 | 第9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 | 第9-10页 |
| ·超声波牛奶测量方法现状 | 第10-11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超声波检测的基础理论 | 第13-24页 |
| ·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 第13-19页 |
| ·超声波的波型分类 | 第13页 |
| ·超声波的特征参量 | 第13-14页 |
| ·超声波在平面介面上的反射与折射 | 第14-17页 |
|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输时的损耗 | 第17-18页 |
|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输时的速度 | 第18-19页 |
| ·超声波发生和接收装置 | 第19-20页 |
| ·多元数据回归分析 | 第20-24页 |
| ·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最小二乘解 | 第21页 |
| ·高斯-牛顿(Gauss-Newton)法则 | 第21-22页 |
| ·模型评价标准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 第24-37页 |
| ·概述 | 第24页 |
| ·直流电源部分 | 第24-25页 |
| ·信号滤波及放大部分 | 第25-27页 |
| ·超声波发射部分 | 第27页 |
| ·接收端超声波振幅测量和超声波的速度测量部分 | 第27-32页 |
| ·接收短超声波振幅的测量 | 第28-30页 |
| ·超声波在样品中速度的测量 | 第30-32页 |
| ·加热及温度监测部分 | 第32-34页 |
| ·步进电机及电机驱动部分 | 第34-35页 |
| ·显示部分 | 第35页 |
| ·与 PC 机通信及下载操作部分 | 第35-36页 |
| ·用户接口部分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 第37-54页 |
| ·单片机系统程序设计 | 第37-47页 |
| ·单片机特点 | 第37页 |
| ·单片机端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第37-38页 |
| ·单片机端系统程序流程 | 第38-40页 |
| ·温度测量系统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 ·幅值、速度测量程序设计 | 第41-42页 |
| ·马达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第42页 |
| ·显示系统程序设计 | 第42-46页 |
| ·数字滤波和运算 | 第46-47页 |
| ·PC 端系统程序设计 | 第47-53页 |
| ·串口通信简介 | 第47-48页 |
| ·校正程序设计流程 | 第48-52页 |
| ·串口查找程序设计流程 | 第48-49页 |
| ·仪器校正程序设计流程 | 第49-52页 |
| ·仪器程序更新及测量结果显示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超声波牛奶测量实验研究及数据分析 | 第54-66页 |
| ·牛奶组成及特性 | 第54-57页 |
| ·牛奶中的蛋白质 | 第54-55页 |
| ·牛奶中的脂肪 | 第55-56页 |
| ·牛奶中的乳糖 | 第56页 |
| ·牛奶的密度 | 第56-57页 |
| ·牛奶建模实验的初步研究 | 第57-61页 |
| ·样品准备 | 第57-58页 |
| ·数据采集 | 第58页 |
| ·数据处理与建模 | 第58-61页 |
| ·脂肪模型 | 第58-59页 |
| ·非脂乳固体模型 | 第59页 |
| ·蛋白质模型 | 第59-60页 |
| ·乳糖模型 | 第60页 |
| ·相对密度模型 | 第60-61页 |
| ·掺水牛奶实验 | 第61-64页 |
| ·掺水牛奶各成分的建模 | 第61-64页 |
| ·样品准备 | 第61页 |
| ·模型验证 | 第61-63页 |
| ·掺水率模型 | 第63-64页 |
| ·仪器稳定性评价及标定 | 第64-65页 |
| ·仪器稳定性 | 第64-65页 |
| ·仪器标定实验 | 第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 第70-71页 |
| 致 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