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流量工程及QoS保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概述 | 第8-15页 |
·引言 | 第8-9页 |
·国内外网络发展及研究现况 | 第9-13页 |
·网络发展现状 | 第9页 |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优势与不足 | 第9-10页 |
·IP网络QoS控制模型 | 第10-13页 |
·研究成果及意义 | 第13-14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4-15页 |
2 MPLS原理及其体系结构 | 第15-29页 |
·MPLS的标准化现状 | 第15-16页 |
·互联网工程组(IETF) | 第15页 |
·国际电信联盟(ITU-T) | 第15页 |
·MPLS论坛 | 第15-16页 |
·MPLS的基本原理 | 第16-22页 |
·MPLS基本术语 | 第16-17页 |
·MPLS的原理 | 第17-18页 |
·MPLS的节点结构 | 第18-20页 |
·MPLS封装 | 第20-21页 |
·MPLS的工作机制 | 第21-22页 |
·MPLS与IP转发的比较 | 第22-25页 |
·IP转发 | 第22-23页 |
·MPLS转发(以LDP为例说明) | 第23-25页 |
·MPLS的关键技术 | 第25-27页 |
·VC合并(VC Merging) | 第25-26页 |
·路由环(Loop)的防止与检测 | 第26页 |
·RSVP(资源预留协议)与MPLS | 第26-27页 |
·MPLS在共享媒质中应用 | 第27页 |
·MPLS与组播 | 第27页 |
·MPLS对原IP的修改 | 第27-29页 |
·选路(Routing) | 第27页 |
·数据包转发(Forwarding) | 第27-28页 |
·地址解析协议 | 第28页 |
·分片 | 第28页 |
·环路(Loop)的处理 | 第28-29页 |
3 IP网络的服务质量研究 | 第29-49页 |
·概述 | 第29-30页 |
·IP网络QoS问题的提出 | 第29页 |
·QoS定义 | 第29-30页 |
·QoS解决方案 | 第30页 |
·IP网络QoS体系架构 | 第30-36页 |
·控制平面机制 | 第31-32页 |
·数据平面机制 | 第32-33页 |
·管理平面机制 | 第33-34页 |
·三个层面的相互作用 | 第34页 |
·业务优先级 | 第34-35页 |
·网络控制器的功能 | 第35-36页 |
·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 | 第36-38页 |
·基本概念 | 第36-37页 |
·综合业务模型的优缺点 | 第37页 |
·综合业务模型的构成 | 第37-38页 |
·区分服务模型(Diff-Serv) | 第38-41页 |
·基本概念 | 第38-40页 |
·Diff-Serv优先级排列 | 第40页 |
·Diff-Serv的相关算法 | 第40-41页 |
·区分业务模型的优缺点 | 第41页 |
·区分业务模型与综合业务模型的互通 | 第41页 |
·基于MPLS的网络服务质量(QoS) | 第41-49页 |
·IP QoS与ATM QoS的映射 | 第42页 |
·MPLS QoS的实现 | 第42-44页 |
·Int-Serv的MPLS实现 | 第44-45页 |
·Diff-Serv的MPLS实现 | 第45-47页 |
·MPLS中通过流量工程间接实现QoS | 第47-49页 |
4 QoS路由算法及仿真研究 | 第49-64页 |
·网络模型 | 第49-52页 |
·网络模型定义 | 第49页 |
·网络总体模型 | 第49-50页 |
·物理链路模型 | 第50页 |
·LSP模型 | 第50-51页 |
·QoS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51-52页 |
·算法基本思想及其实现 | 第52-60页 |
·QoS路由问题模型 | 第52-54页 |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54-55页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5-57页 |
·网络拓扑结构 | 第57页 |
·遗传算法实现 | 第57-60页 |
·算法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60-64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