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约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6-1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6页 |
1.2 接受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6-9页 |
1.2.1 中国接受理论研究 | 第6-8页 |
1.2.2 西方接受理论研究 | 第8-9页 |
1.3 研究视角、理论架构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本质和特征 | 第10-13页 |
2.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本质含义 | 第11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在矛盾 | 第11-12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各因素系统及之间关系 | 第13-27页 |
3.1 接受主体的结构功能 | 第13-17页 |
3.1.1 主体接受能力 | 第14页 |
3.1.2 主体接受图式 | 第14-16页 |
3.1.3 主体接受动力及调控 | 第16-17页 |
3.2 教育主体矛盾和功能 | 第17-19页 |
3.2.1 教育主体的特征 | 第18页 |
3.2.2 教育主体的内在矛盾 | 第18-19页 |
3.3 接受客体的本质和功能 | 第19-20页 |
3.3.1 接受客体的本质及其意义 | 第19-20页 |
3.3.2 接受客体的功能 | 第20页 |
3.4 接受媒介 | 第20-22页 |
3.4.1 接受媒介的历史飞跃 | 第20-21页 |
3.4.2 媒介飞跃的影响 | 第21页 |
3.4.3 媒介的功能 | 第21-22页 |
3.5 接受环境 | 第22-25页 |
3.5.1 宏观接受环境对接受的影响 | 第23-24页 |
3.5.2 中观接受环境对接受的影响 | 第24-25页 |
3.5.3 微观接受环境对接受的影响 | 第25页 |
3.5.4 信息环境对接受的影响 | 第25页 |
3.6 几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综述 | 第25-27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规律及优化思路 | 第27-38页 |
4.1 基本规律(能动受动律) | 第27-28页 |
4.2 具体规律 | 第28-30页 |
4.2.1 需要驱动律 | 第28-29页 |
4.2.2 多因互动律 | 第29页 |
4.2.3 反复递进律 | 第29页 |
4.2.4 内化外化律 | 第29-30页 |
4.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优化 | 第30-38页 |
4.3.1 接受主体方面 | 第30-33页 |
4.3.2 教育主体方面 | 第33-36页 |
4.3.3 教育主体对接受环境的控制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