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幼胚高频再生及外源DNA电击转化体系的研究
| 缩写名词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1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小麦幼胚外植体离体培养 | 第11-14页 |
| ·小麦幼穗外植体离体培养 | 第14-15页 |
| 2 小麦离体培养的再生途径 | 第15-17页 |
| 3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 | 第17-22页 |
| ·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19-20页 |
| ·基因枪法 | 第20页 |
| ·电击法 | 第20-21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21-22页 |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22页 |
| 4 转化植株的鉴定 | 第22页 |
| 5 遗传转化技术在小麦抗性育种上的应用 | 第22-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4-25页 |
| 3 影响小麦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因素 | 第25-27页 |
| ·幼穗培养 | 第25页 |
| ·幼胚培养 | 第25-27页 |
| 4 试验数据统计 | 第27页 |
| 5 影响电击转化体系的因素 | 第27-30页 |
| 6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 1 影响小麦高频再生体系建立的因素 | 第31-44页 |
| ·幼穗培养 | 第31-33页 |
| ·小麦幼穗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 第31-32页 |
| ·激素对幼穗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2-33页 |
| ·幼胚培养 | 第33-44页 |
| ·筛选幼胚诱导培养基 | 第33-35页 |
| ·基因型对小麦幼胚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胚龄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 ·蔗糖浓度对小麦幼胚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冷藏时间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胚性愈伤组织在继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第39-41页 |
| ·基因型对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1页 |
| ·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对小麦生根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移栽介质对再生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青霉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 第44页 |
| 2 采用L16(45)正交设计对电击参数进行优化 | 第44-46页 |
| ·电击参数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电击参数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 第45-46页 |
| ·电击参数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第46页 |
| 3 转化植株的鉴定 | 第46-48页 |
| ·转化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46-47页 |
| ·转化植株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分析 | 第47-48页 |
| 讨 论 | 第48-54页 |
| 1 影响高频再生植株体系建立的因素 | 第48-51页 |
| ·不同外植体的影响 | 第48页 |
| ·基因型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蔗糖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低温处理的效果 | 第50页 |
| ·胚龄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移栽介质对再生苗成活率的分析 | 第51页 |
| 2 电击参数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3 转化植株的鉴定 | 第52-54页 |
| 结 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8页 |
| 图版 | 第68-70页 |
| 致 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