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缩略表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第一部分 天然维生素E研究进展 | 第8-19页 |
1 天然维生素E的结构及分类 | 第8-9页 |
2 天然维生素E在生物体内的合成部位及其分布 | 第9页 |
3 天然维生素E的功能与应用 | 第9-11页 |
·天然维生素E对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 | 第10页 |
·天然维生素E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 第10页 |
·维生素E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10-11页 |
4 天然维生素E(α-生育酚)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5 天然维生素E生物合成的调控和基因工程 | 第13-19页 |
第二部分 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9-29页 |
1 大豆转化的再生系统及靶组织的选择 | 第19-21页 |
·大豆体细胞胚发生再生系统 | 第19-20页 |
·大豆不定芽器官发生的再生系统 | 第20页 |
·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 第20-21页 |
2 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21-25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1-24页 |
·农杆菌一植物间基因转移的分子基础研究 | 第21-22页 |
·大豆基因工程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2-23页 |
·转化能力强的农杆菌菌株 | 第23页 |
·易感性大豆基因型 | 第23-24页 |
·影响大豆转化的其他因素 | 第24页 |
·大豆的基因枪法遗传转化 | 第24-25页 |
·电击和PEG/电击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5页 |
·花粉管通道和微注射法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25页 |
3 大豆遗传转化应用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品质改良 | 第25-26页 |
·抗病性 | 第26页 |
·抗虫性 | 第26页 |
4 筛选标记基因及其消除方法 | 第26-27页 |
·筛选标记基因 | 第26-27页 |
·筛选标记基因的去除 | 第27页 |
5 大豆遗传转化的问题与前景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转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大豆的获得 | 第29-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材料 | 第29-31页 |
·植物材料及菌株 | 第30页 |
·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和植物组成型表达载体 | 第30页 |
·培养基及化学试剂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质粒的PCR鉴定 | 第31-32页 |
·转基因大豆的培育 | 第32-33页 |
·转基因大豆PCR检测 | 第33-34页 |
·大豆转化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影响 | 第34页 |
·再生苗在生根阶段用卡那霉素二次筛选的研究 | 第3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质粒的PCR鉴定 | 第34-35页 |
·大豆的转化及再生 | 第35-36页 |
·PCR检测结果 | 第36页 |
·大豆转化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影响 | 第36-37页 |
·抗性苗在生根阶段利用卡那霉素二次筛选的研究 | 第37页 |
3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转BoTMT大豆Tl、T2代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回交转育 | 第39-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2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植物材料 | 第39页 |
·PCR引物及其试剂 | 第39-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转BoTMT大豆T1、T2代的种植 | 第40页 |
·转BoTMT大豆Tl、T2代的PCR检测 | 第40页 |
·转BoTMT大豆Tl、T2代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40-42页 |
·转BoTMT大豆T1、T2代农艺性状的记载与考种 | 第42页 |
·中作绿大豆和吉林小粒l号对卡那霉素敏感性的研究 | 第42页 |
·转肋TMT大豆的回交转育 | 第4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转BoTMT大豆T1、T2代的PCR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转BoTMT大豆的T1、T2代western b1ot检测 | 第43-45页 |
·转肋TMT大豆和野生型大豆在农艺性状上的异同及其考种结果分析 | 第45页 |
·中作绿大豆和吉林小粒1号对卡那霉素敏感性的研究 | 第45-47页 |
·转BoTMT大豆的回交转育 | 第47-48页 |
3 小结 | 第48-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