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9页 |
·土壤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作用 | 第11-12页 |
·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物的非均质性 | 第12-17页 |
·腐殖物质 | 第12-13页 |
·干酪根和碳黑 | 第13-17页 |
·土壤有机物对疏水性有机物的吸附作用 | 第17-19页 |
·吸附模型 | 第19-21页 |
·Freundlich模型 | 第19-20页 |
·复合模型 | 第20-21页 |
·土壤有机物结构组成与性质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元素分析 | 第2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1页 |
·光学显微镜 | 第21-22页 |
·固体~(13)C NMR核磁共振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2页 |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模拟实验 | 第24-28页 |
·前言 | 第24页 |
·实验样品 | 第24-25页 |
·实验部份 | 第25-26页 |
·模拟实验 | 第25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25-26页 |
·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煤中干酪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 第28-47页 |
·实验分析 | 第28-29页 |
·碳黑的提取分离 | 第28页 |
·元素分析 | 第28页 |
·有机岩石学分析 | 第28页 |
·比表面积测定 | 第28页 |
·扫描电镜 | 第28-29页 |
·固体~(13)C CPMAS核磁共振分析 | 第29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 | 第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6页 |
·元素组成 | 第29-32页 |
·显微有机组分的特征 | 第32-37页 |
·表面性质 | 第37-38页 |
·~(13)C核磁共振谱学特征 | 第38-43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谱学特征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吸附与解吸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化合物和溶液 | 第47-48页 |
·吸附剂 | 第48页 |
·吸附与解吸实验 | 第48-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不同类型煤的吸附行为 | 第51-60页 |
·前言 | 第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讨论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不同成熟度褐煤的吸附行为 | 第60-72页 |
·前言 | 第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3-71页 |
·褐煤系列干酪根的吸附行为与其物理化学性质间的关系 | 第63-65页 |
·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65-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不同成熟度树皮煤和丝炭的吸附行为 | 第72-86页 |
·前言 | 第72-73页 |
·实验结果 | 第73-75页 |
·讨论 | 第75-80页 |
·不同类型样品的吸附行为随成熟度增加的变化情况 | 第76-79页 |
·树皮煤和丝炭系列干酪根的吸附行为与因成熟度增加而引起的结构性质的变化的关系 | 第79-80页 |
·双元吸附模型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80-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八章 煤中干酪根对疏水有机物的解吸行为 | 第86-96页 |
·前言 | 第86页 |
·实验结果 | 第86-93页 |
·讨论 | 第93-95页 |
·解吸滞后与干酪根变质程度的关系 | 第93页 |
·解吸的滞后与溶液的浓度的关系 | 第93-94页 |
·解吸机理的探讨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2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文章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