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液体晃荡问题的工程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液体晃荡研究的数值方法概述 | 第11-16页 |
| ·网格类数值方法概述 | 第11-15页 |
| ·流场计算方法 | 第11-14页 |
| ·自由表面捕捉方法 | 第14-15页 |
| ·无网格类数值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 ·高性能数值计算概述 | 第16-20页 |
| ·基于CPU的并行计算 | 第17-18页 |
| ·基于消息传递的并行计算 | 第17-18页 |
| ·基于内存共享的并行计算 | 第18页 |
| ·基于GPU的并行计算 | 第18-20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0-22页 |
| 2 粒子法理论基础及数值实现 | 第22-43页 |
| ·粒子法的基本方程 | 第22-26页 |
| ·场函数核近似法 | 第22-24页 |
| ·函数的积分表示法 | 第22-23页 |
| ·函数导数的积分表示法 | 第23-24页 |
| ·粒子近似法 | 第24-26页 |
| ·粒子法的流体控制方程 | 第26-33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27-29页 |
| ·动量方程 | 第29-33页 |
| ·能量方程 | 第33页 |
| ·粒子法的其他方程 | 第33-37页 |
| ·SPH方法中的其他方程 | 第33-36页 |
| ·状态方程 | 第33-34页 |
| ·人工粘性 | 第34-35页 |
| ·湍流模型 | 第35-36页 |
| ·MPS方法中的其他方程 | 第36-37页 |
| ·泊松方程 | 第36-37页 |
| ·压力梯度和扩散项 | 第37页 |
| ·粒子法的数值实现 | 第37-42页 |
| ·核函数 | 第37-39页 |
| ·SPH方法中的核函数形式 | 第37-38页 |
| ·MPS方法中的核函数形式 | 第38-39页 |
| ·边界处理 | 第39-40页 |
| ·邻近粒子搜索 | 第40-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3 粒子法的并行计算实现及其优化分析 | 第43-64页 |
| ·基于CPU的并行计算在SPH方法中的实现及优化分析 | 第43-49页 |
| ·并行邻近粒子搜索实现及优化 | 第43-47页 |
| ·并行性能分析及优化策略 | 第47-49页 |
| ·基于GPU的并行计算在MPS方法中的实现及优化分析 | 第49-61页 |
| ·并行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 ·并行邻近粒子搜索 | 第51-52页 |
| ·数值模型验证 | 第52-53页 |
| ·并行加速比分析 | 第53-61页 |
| ·无优化下的并行加速比 | 第53-55页 |
| ·GPU并行程序优化策略 | 第55-58页 |
| ·不同优化策略的加速比分析 | 第58-60页 |
| ·加速比趋势 | 第60-61页 |
| ·CPU并行和GPU并行的选取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4页 |
| 4 二维方箱液体晃荡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4-90页 |
| ·二维方箱液体晃荡的数值验证 | 第64-67页 |
| ·外界激励作用下二维方箱内液体晃荡的数值研究 | 第67-77页 |
| ·纵荡激励下的方箱内液体晃荡分析 | 第67-69页 |
| ·纵摇激励下的方箱内液体晃荡分析 | 第69-72页 |
| ·纵荡和纵摇耦合作用下的方箱内液体晃荡分析 | 第72-77页 |
| ·二维方箱的隔板减晃效果分析 | 第77-88页 |
| ·"I"型隔板减晃效果分析 | 第77-80页 |
| ·隔板布置情况及参数 | 第77页 |
| ·不同隔板尺寸分析 | 第77-80页 |
| ·"T"型隔板减晃效果分析 | 第80-85页 |
| ·隔板布置情况及参数 | 第80页 |
| ·不同隔板尺寸分析 | 第80-85页 |
| ·"__"型隔板减晃效果分析 | 第85-88页 |
| ·隔板布置情况及参数 | 第85页 |
| ·不同隔板尺寸分析 | 第85-88页 |
| ·小结 | 第88-90页 |
| 5 三维方箱液体晃荡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90-97页 |
| ·三维方箱液体晃荡的数值验证 | 第90-91页 |
| ·外界激励作用下三维方箱内液体晃荡的数值研究 | 第91-93页 |
| ·纵荡和横荡耦合作用下的方箱内液体晃荡分析 | 第91-93页 |
| ·三维方箱的隔板减晃效果分析 | 第93-96页 |
| ·隔板布置情况及参数 | 第93-94页 |
| ·纵荡横荡耦合作用下的不同隔板尺寸减晃效果分析 | 第94-96页 |
| ·小结 | 第96-9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 ·结论 | 第97-98页 |
| ·展望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108-11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0-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4-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