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4页 |
一、 命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一) 命题的确定:物权变动模式问题的可分解性 | 第8-9页 |
(二) 命题的真假:我国实定法并无统一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9页 |
(三) 命题的属性:物权变动模式之选择 | 第9-10页 |
二、 方法论的探讨:民法法系下体系化方法之特征及其意义 | 第10-14页 |
(一) 体系及其类型 | 第11-12页 |
(二) 外在体系与内在体系之关系 | 第12-13页 |
(三) 体系化方法的启示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本文论证之逻辑前提:物权与债权分立技术 | 第14-19页 |
一、 物权与债权分立的历史考察 | 第14-15页 |
二、 物权与债权区分的价值取向:人之信用的权利化需要 | 第15-16页 |
三、 物权与债权分立意义 | 第16-17页 |
四、 我国是否采纳物权与债权区分的技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意思主义与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例之理论检讨 | 第19-24页 |
一、 意思主义立法例之检讨 | 第19-20页 |
二、 债权形式主义之检讨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物权行为独立性原则之证立 | 第24-30页 |
一、 物权行为独立性原则之逻辑证立 | 第24-27页 |
(一) 物权行为概念与物权行为构成要件关系析解 | 第24-25页 |
(二) 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之区分 | 第25-26页 |
(三) 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在逻辑上的可分性 | 第26-27页 |
二、 物权行为独立性原则乃物权法领域贯彻意思自治原则的价值体系要求 | 第27-30页 |
(一) 物权法定主义及其正当性分析 | 第27页 |
(二) 物权法定主义并没有排除意思自治原则适用于物权法领域 | 第27-28页 |
(三) 物权行为独立性原则乃物权法领域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之价值体系的要求 | 第28-30页 |
第四章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之证立 | 第30-40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之逻辑证立 | 第30-32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概念界定 | 第30页 |
(二) 物权行为独立性原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关系 | 第30-32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之价值证立 | 第32-36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财产安全之动态保护 | 第32-33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之关系 | 第33-36页 |
三、 对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批评之回应 | 第36-38页 |
(一) 物权行为理论脱离生活之批评 | 第36-37页 |
(二) 物权行为理论对出卖人利益保护是否有失公平的问题 | 第37页 |
(三) 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的相对化问题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