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第一部分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涵义 | 第6-19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表述及结构分析 | 第6-13页 |
(一) 物权行为理论的缘起 | 第6-9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表述及结构分析 | 第9-13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学说与立法的历史考察 | 第13-19页 |
(一) 罗马法时期 | 第13-14页 |
(二) 德国普通法时期 | 第14-17页 |
(三) 德国民法典:以物权行为理论为物权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三、 小结 | 第19页 |
第二部分 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评价 | 第19-26页 |
一、 保护一般交易安全的功能 | 第19-22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保护交易安全的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二) 善意取得制度可否替代物权行为的无因性? | 第21-22页 |
(三) 小结 | 第22页 |
二、 对法典结构的影响:明晰法律关系的体系化功能考察 | 第22-24页 |
(一) 物权行为理论对于民法总则的支撑功能 | 第22-23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对于物权与债权的界定功能 | 第23-24页 |
(三) 小结 | 第24页 |
三、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方法论的检讨 | 第24-26页 |
(一) 极端的抽象化和技术性 | 第24-25页 |
(二) 严格规则主义的目标模式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 第26-33页 |
一、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 | 第26-31页 |
(一) 善意取得制度的意义 | 第26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的旨趣比较 | 第26-27页 |
(三)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与作用机理比较 | 第27-29页 |
(四)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在适用上的冲突 | 第29-31页 |
(五) 小结 | 第31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与不当得利 | 第31-33页 |
(一) 不当得利的意义 | 第31-32页 |
(二) 物权行为无因性:给付不当得利的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三) 给付不当得利:治疗物权行为无因性所创伤痕的制度 | 第33页 |
(四) 小结 | 第33页 |
第四部分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与我国民事立法 | 第33-44页 |
一、 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关于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 | 第33-39页 |
(一) 《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 第34页 |
(二) 房地产法: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规范 | 第34-38页 |
(三) 担保法:抵押权与质权的设定 | 第38-39页 |
二、 我国民法学界对物权行为及无因性理论的态度 | 第39页 |
(一) 否定说 | 第39页 |
(二) 肯定说 | 第39页 |
三、 移植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的目的和需要克服的现实障碍 | 第39-43页 |
(一) 移植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的目的 | 第39-42页 |
(二) 我国物权法采纳物权行为理论需要克服的现实障碍 | 第42-43页 |
四、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