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上市公司的收购、反收购与反收购决定权 | 第1-17页 |
一、 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 | 第8-15页 |
(一) 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与特点 | 第8-9页 |
(二) 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分类 | 第9-10页 |
(三) 从敌意收购的价值争论到反收购的价值判断 | 第10-15页 |
二、 上市公司反收购决定权的归属 | 第15-17页 |
(一) 反收购决定权与权力归属 | 第15页 |
(二) 反收购决定权归属的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反收购决定权归属的两种模式 | 第17-32页 |
一、 英国模式:股东大会享有决定权 | 第17-20页 |
(一) 英国的立法实践 | 第17-20页 |
(二) 相关学说的介绍 | 第20页 |
二、 美国模式:董事会具有自主决定权 | 第20-26页 |
(一) 美国的立法实践 | 第20-23页 |
(二) 美国判例法中反收购的规制--经营判断原则的应用与发展 | 第23-26页 |
三、 英美两国反收购决定权之比较研究 | 第26-32页 |
(一) 证券法理念的不同取舍 | 第26-28页 |
(二) 立法发展方式的不同选择 | 第28-29页 |
(三) 不同公司法理论引致的不同结果 | 第29-30页 |
(四) 英、美两种模式比较之启示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实践、立法与完善 | 第32-40页 |
一、 我国反收购决定权的立法缺位 | 第32-33页 |
二、 对影响中国反收购决定权诸因素的理论思考 | 第33-36页 |
(一) 收购的价值追求 | 第33-34页 |
(二) 收购立法的倾向 | 第34-35页 |
(三) 操作层面的考虑 | 第35页 |
(四) 公司法理的传统 | 第35-36页 |
三、 建立和完善我国反收购决定权制度的思考 | 第36-40页 |
(一) 立法应明确决定权的归属 | 第36-37页 |
(二) 对董事权利义务的设计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