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3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7页 |
·利率期限结构为债券等定价提供基准 | 第13-15页 |
·为衍生产品定价提供基准 | 第15-16页 |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有关利率的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7-23页 |
·利率 | 第17-20页 |
·远期利率(forward rate) | 第20-21页 |
·久期(duration) | 第21-23页 |
·凸性(convexity) | 第23页 |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 | 第23-28页 |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主要结论 | 第26-28页 |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8-31页 |
·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不足之处 | 第31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31-34页 |
2 文献回顾 | 第34-82页 |
·国外文献综述1: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假设 | 第34-44页 |
·利率期限结构形成的几种假设 | 第34-39页 |
·对利率期限结构形成假设的检验 | 第39-44页 |
·小结 | 第44页 |
·国外文献综述2: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 | 第44-47页 |
·贴现函数 | 第45页 |
·对贴现函数形式的选取 | 第45-47页 |
·其他的估计方法 | 第47页 |
·国外文献综述3:利率期限结构自身形态微观分析 | 第47-55页 |
·利率期限结构因子模型与主成分分析 | 第48-49页 |
·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动以及资产免疫 | 第49-55页 |
·国外文献综述4: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 | 第55-71页 |
·基本的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 | 第55-65页 |
·一般化扩展模型 | 第65-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国外文献综述5: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71-77页 |
·对利率单位根的检验 | 第72-73页 |
·对不同期限结构模型的比较研究 | 第73-75页 |
·对特定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分析 | 第75-76页 |
·模型可靠性的分析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页 |
·国内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现状述评 | 第77-82页 |
3 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82-113页 |
·随机贴现因子理论 | 第82-95页 |
·随机贴现因子理论的提出 | 第83-86页 |
·随机贴现因子表达的不同方式 | 第86-87页 |
·随机贴现因子的拓展 | 第87-95页 |
·无套利定价理论 | 第95-99页 |
·风险中性定价理论 | 第99-107页 |
·风险中性定价理论的提出:B-S期权定价模型 | 第100-103页 |
·风险中性定价的理论根据 | 第103-106页 |
·风险中性定价的应用 | 第106-107页 |
·利率期限结构和定价原理 | 第107-113页 |
4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113-152页 |
·中国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 | 第113-122页 |
·两种静态估计方法:息票剥离法和样条估计法 | 第114-117页 |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估计:2003-9-26 | 第117-121页 |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2001-2003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页 |
·中国市场利率流动性溢酬实证分析 | 第122-129页 |
·中国市场利率流动性溢酬通用验证模型设计 | 第123-125页 |
·中国市场利率流动性溢酬水平的实证检验 | 第125-127页 |
·中国市场利率不同期限流动性溢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第127页 |
·中国市场利率流动性溢酬随时间变动的检验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29页 |
·中国违约风险溢酬实证分析 | 第129-136页 |
·中国公司债券发行的现状描述 | 第130页 |
·单独估计和联合估计 | 第130-132页 |
·中国公司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估计 | 第132-133页 |
·中国公司债券违约风险溢酬变动特征分析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页 |
·中国政府利率动态模型分析 | 第136-141页 |
·政府利率的单纯跳跃过程 | 第137-138页 |
·λ的估计和可靠性检验 | 第138-140页 |
·政府利率的跳跃幅度 | 第140-141页 |
·中国市场利率动态变化的实证分析 | 第141-147页 |
·中国市场利率变动的动态模型检验 | 第141-143页 |
·动态模型的估计偏误 | 第143-145页 |
·央行行为与市场利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45-146页 |
·小结 | 第146-147页 |
·利率期限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 第147-152页 |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 第147-149页 |
·主成分分析对债券投资组合的意义 | 第149-150页 |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主成分分析的可靠性检验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2页 |
5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应用研究 | 第152-190页 |
·银行资产负债基本业务中隐含期权的定价 | 第152-166页 |
·银行负债业务的分解 | 第153-156页 |
·银行资产的分解 | 第156-158页 |
·银行资产负债中隐含期权的定价 | 第158-164页 |
·两种不同定价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164-165页 |
·小结 | 第165-166页 |
·中国可转换债券定价分析 | 第166-190页 |
·可转换债券及其条款简介 | 第167-168页 |
·全球可转债市场发展概览 | 第168-169页 |
·可转债发行中的公司最优决策分析 | 第169-176页 |
·中国可转债定价分析 | 第176-183页 |
·可转债的价格敏感性分析以及条款设计 | 第183-190页 |
6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缺陷和改革 | 第190-205页 |
·国债市场在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基准作用 | 第190-193页 |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93-198页 |
·利率期限结构的市场差别 | 第198-200页 |
·中国不同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差异 | 第198-199页 |
·中国不同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199-200页 |
·我国利率期限结构的改革 | 第200-205页 |
·统一国债市场的必要性与意义 | 第200-201页 |
·统一国债市场的构想 | 第201-202页 |
·统一国债市场的步骤 | 第202-205页 |
7 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 | 第205-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8页 |
附录1 VASICEK模型的推导 | 第218-220页 |
附录2 有关MATLAB程序 | 第220-231页 |
附录3 我国不同时点的利率期限结构及误差比较 | 第231-233页 |
后记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