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8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基础 | 第8-11页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8-10页 |
1 、 死亡意识和死亡本能 | 第8-9页 |
2 、 艺术创作:心理型与幻觉型(原型)创作 | 第9-10页 |
二、 研究状况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 、 死亡意识在文学中的表现及其研究 | 第10-11页 |
2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第二部分 张爱玲死亡意识在创作中的表现 | 第11-27页 |
一、 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 第12-22页 |
1 、 以死写死 | 第12-16页 |
2 、 以生写死 | 第16-22页 |
(1) 精神死亡状态:小说中环境和人物 | 第16-18页 |
(2) 精神死亡过程:情欲支配下的人生 | 第18-22页 |
二、 张爱玲散文中的死亡意识 | 第22-27页 |
1 、 死亡体验与人生观的形成 | 第23-25页 |
2 、 死亡意识下的世俗化人生观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死亡意识在张爱玲作品中的审美体现:死亡意境 | 第27-44页 |
一、 死亡意象-“古墓”“尸首”“鬼魂”“黑”“沉坠”“火”等意蕴分析 | 第29-34页 |
1 、 “古墓”:意象 | 第29-30页 |
2 、 “尸首”“鬼魂”意象 | 第30-31页 |
3 、 “黑”意象 | 第31-32页 |
4 、 “沉坠”意象 | 第32-33页 |
5 “火”意象 | 第33-34页 |
二、 死亡意象-月亮和镜子原型及意蕴分析 | 第34-41页 |
1 、 月亮原型及意蕴分析 | 第34-38页 |
(1) 月亮原型意蕴 | 第35-36页 |
(2) 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死亡之象与迷幻之景 | 第36-38页 |
2 、 镜子原型及意蕴分析 | 第38-41页 |
(1) 镜子的原型意蕴 | 第38-39页 |
(2) 张爱玲小说中镜子(或玻璃等镜像)--“返照法”与虚幻氛围 | 第39-41页 |
三、 意象与死亡意境的构成 | 第41-44页 |
1 、 意象与小说意境 | 第41-42页 |
2 、 死亡意境的构成--主次式 | 第42-44页 |
第四部分 张爱玲死亡意识的动因 | 第44-50页 |
一、 死亡方式与自恋情结 | 第45-47页 |
二、 中西文化与死亡意识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硕士学位论文授权书 | 第52页 |